很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叫《楚门的世界》。
电影的主人公楚门生活在一个很悠闲的小镇上,他的生活也很幸福,有稳定的工作,有幸福的家庭,以及关系很铁的好朋友。
这样的生活看似让人很羡慕,但其实一切都是假。
楚门从一出生就被选定为一档真人秀节目的主角,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展现给全世界的观众看。除了他自己,他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以及路人都是演员,他生活的整个场景都是节目组花巨资打造的,甚至包括整个天空。
可以说,他整整30年的人生都是生活在别人安排好的剧情当中,自己不过是个提线木偶而已。
这部电影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深刻地告诉了我们:
生活就是像一场真人秀节目,每个人都活在特定的剧情当中。
不同是,楚门的剧情是由某个人设计的,而我们自己的人生剧情,则是由生活、我们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02
关于这点,心理学者李雪在她的新书《走出剧情》中进行了很好的阐释。今天,我们就借助这本书里的内容和大家探讨一下人生剧情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而之所以独特,就在于他们在各自的人生经历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观点、看法以及行为处事方式。
心理学上一般把一个人从自身的经历中所习得的东西称之为个人的经验组织模式。
但是李雪老师用了一个更形象的词:剧情。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情,这些剧情是童年经历内化到我们的心里形成的。
在生理上,它们已经形成了脑神经回路,成了细胞的记忆;而在心理上,它们也一点点地渗透到我们的感觉、认知、信念,乃至潜意识当中,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成年后的人生,大多也是按照早年形成的剧本一遍遍像轮回一样去重复体验的。
03
那么,这有问题吗?
这要从两个角度来看。
如果自己习惯的一些剧情没有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甚至是有很积极意义的,那么就是没有问题的。这种情况下,开开心心地做自己就好。
但如果经常重复的一些剧情,给自己或者他人带来的更多是痛苦和伤害,那么,我们就要对这些情况多加审视和思考了。
以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剧情为例。
很多父母有一个习惯,他们经常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们觉得对的事,如果孩子不同意,他们会说:
“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
面对这种付出感特别强的父母,有的孩子会感到内疚,因而顺从。当然,也有的孩子会感觉自己的意志被否定,为了维护自我,他们可能会反抗。
有的会对父母说:
“你们过好你们自己就行,我有我的想法,不用你们管。”
这个时候,父母又会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还被责备,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有些父母习惯了沉浸在自我的世界当中,与人相处的时候只能看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无法站在孩子的角度来体会对方的感受。
而之所以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他们小时候,他们也是如此被对待的,所以导致他们为人父母后也内化和延续了这种方式。
这种剧情的亲子模式是导致很多家庭问题的根源。
04
《走出剧情》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两个概念:
自体水平和客体水平。
心理发育停留在自体水平的人,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看不到别人的存在。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总是把女儿想象的很弱小,需要自己的帮助。当女儿逐渐长大,变得越来越独立,甚至开始拒绝母亲金钱上的援助时,这位母亲不但没有感到欣慰和开心,反而有些生气。
母亲经常对女儿说:“你不行,做错了还得回来求我们,还得我们给你收拾烂摊子。”
在这位母亲的剧情里,她无法看见女儿的成长,也无法接受女儿变得和自己的想象不一样这一事实。这就是停留在自体水平的人。
而心理发育到客体水平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和对方都是平等存在的人,既能尊重自己的感受,也会关心别人的喜怒哀乐。在关系中互动良好,能够彼此妥协,却不背负纠缠。
当然,大部分人的心理发育都介于自体水平和客体水平之间。
一个人心智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否觉察到自身存在的不合理剧情,并努力从中走出来。
当然,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内心觉察以及探索,甚至会面临很多激烈的内心冲突。
但只要去努力,不断提升自我,我们就有机会走出那些困扰自己的剧情模式,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