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像是一根橡皮筋,虽然有个天生的长度,但是它是可以被拉伸的。——苏珊.凯恩
最近在做优势咨询的过程中,经常有来询者对自己性格类型到底是内向还是外向这点感到犹豫不决,纠结好久也无法确定。可能有人会不理解,内外向性格不是很容易就能区分的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呢。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怎么定义性格内向还是外向?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估计有很多人会提出像小豆这样的困惑:
小豆说以前自己属于绝对的外向型,人来疯的那种,人越多越激情,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就会很烦躁,不知道该干嘛;而现在更愿意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坐下来看书,不愿意再过多去参与那种人多的热闹了,以前出门坐车就找人搭讪聊天,现在却是安安静静地自己听点什么。
在人们印象里,好像内向的人总是很安静,特别腼腆,容易害羞,而外向的人总是很活泼,开朗热情,又积极主动。所以,想当然的以为什么样的表现就应该是什么样的性格类型。
之前在《请理解我》一起用MBTI读懂自己这篇文章中,我介绍过一种性格测评分析工具MBTI,关于外向( Extrovert )和内向( Introvert )简单提到过,向内和向外本质上是一个人获取能量的不同来源。
具体来说:
内向者更倾向于被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在独处的时候为自己充电,获得满足感。
外向者大多先关注到外部世界的人和事物,在与环境互动中产生想法和能量,获得满足感。
内外向性格的差异特征有哪些?
在《天资差异》这本书中,作者迈尔斯对比了很多内外倾性格的差异化表现,如下图所描述;
总结来看,可以分成这四个方面的差异特点:
第一,思考路径,想和说的顺序不同,一个是先想好再说和做,另一个是边说或者边做边想;
第二,精力来源,兴趣和注意力不同,一个是内心世界,一个是外部世界;
第三,擅长的方式和领域不同,一个是专注的抽象思考,一个是广泛的成就行动;
第四,人际互动特点不同,一个是主动互动的享受过程,一个是被动互动的接受过程;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很多朋友没有特别深入接触我的时候,会觉得我是一个开朗外向的人,特别是工作中总会主动积极的与陌生客户、同事打开话题,做咨询、培训和访谈等都很自如。但深入了解之后就会发现,我大部分时候思考路径是在有了想法作出准备之后才开始的行动。而且,更享受不被打扰的独立思考和创作时间,在大量与人沟通互动之后,一定要找个安静的时间和空间留给自己才能恢复精力。
但即使了解了他们之间的差异,还有很多人会困惑,就像上面提到的小豆一样,觉得自己前后有变化,或者可能两种特质都有。这是为什么呢?
内外向性格的成长和发展
首先,我们要了解每个人性格中都有内向和外向的成分,只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更倾向于某一端。除了少部分人能体现较明显的内向或者外向特质,绝大部分人可能属于中间的混合体性格。所以,有些人区分不清也是正常的。
其次,人类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除了先天基因遗传的影响,后天的环境和自我意识也具有强大的作用。所以,小时候没有被社会环境影响时更多体现的是人天生的性格倾向,进入校园和职场后,被社会文化和职业塑造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很多研究发现,社会中性格外向和内向者的比例是3:1,目前的职场文化导向更多鼓励外向者的行为方式,所以很多内向者倾向的人在环境影响下会展现出更多的外向特质表现。除了受环境的被动影响,人自身主观意识的调整和完善自己也不容忽视。
荣格还提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身的发展,性格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可能会发生轻微的变化,但性格的基本趋势通常保持不变。
第三,在紧张和高压力状态下,人们更多倾向于回归到符合自己天性的状态,转变成无意识支配下的自然行为。而如果在身心相对放松的环境下,我们会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来适应外界的要求。我们多数人受伤的时候,会本能地保护自己,退回自己的壳里,也会短暂表现为内倾特点。
所以,你现在应该清楚了自己天生的特质和人格成熟后正常状态下的性格倾向了吧。就像最开始故事中小豆的疑惑,她随着年龄的长大和有意识的调整,慢慢找到了在不同环境下适合自己的特质。只要自己是开心舒适的状态,环境也允许就没问题了。
如何发挥不同性格特质的优势
我也一再强调,性格没有好坏之分,纠结于找到一个确定的标签是没有必要的。重要的是用适合自己性格的方式追求目标,学会欣赏和理解不同人的性格差异,会让生活更加美好!
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特殊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
内向性格的人会相对谨慎和敏感,喜欢深刻的自我探索,因此往往思考能力和创作力更强,想象力更丰富,善于倾听,在一对一的交流中说服力会更强,擅长写作,他们更容易在一个领域长期保持关注。在需要大量独立研究和思考创新的工作中会更能发挥优势。
外向性格的人更加勇敢开放,善于开疆拓土,借助外部资源,同时在人际交往中更热情有感染力,能够随机应变,临场发挥能力较强,擅长公开表达和展现自己,非常自信灵活,行动力强,更能掌控冲突和谈判的环境,在工作执行落地阶段能够有效推进问题解决。
同时,我们也应该适当的走出各自性格的舒适区,有意识的觉察不同环境下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欣赏思考力,也敬佩行动力,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和方式,善待自己,珍视每个人的特别之处。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