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家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要回家了。这大概是很多人此时的心声。
最近两年回去,听到最多的就是"你看你每次回来最多就只呆一周,过年准备的好多东西,来不及很多就坏掉了"。
家里他们知道我在家的时间长短,不总是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但每回还总是这样说着。
学生生涯还在继续的时候,听到这话没有太多感觉,那时候心大,满脑子装的是世界,想要更多自由。
直至前两年,我妹00后,处在叛逆阶段(先挖个坑,以后会好好写写对于叛逆的认识),常常因青春期无处安放的激情离家出走,闹得家里人很是头疼,才意识到自己对家人过于疏忽。
自由是很好,但有它抵达不了的地方。
有很多以前听过的道理,在这两年又开始重新经历体会,比如说对家庭的感情。
更年轻一点的时候,想跨越千山万水,往更深的地方走。现在家庭里那种牵扯不断的羁绊,又在把我往回拉。
还有就是这两年,家里的重大决策,或外交需求,也会询问我的意见。能明显感受到家里的权力,正一点点转到我的身上。
高兴之余,也总是忐忑。之前总说每个父母在做父母之前,都应该有一场考试,不及格不能上岗。这个结论的前提,是觉得如果换作自己,应该能做得更好一些,事实当然不是如此。
父母曾经也是跟我们一样的孩子,也许我们可以给他们多一些成长的时间,也包括给我们自己。
在那之前,我们至少先努力地做到跟父母一样的高度,再谈提高进步。
关于春节计划
- 找同学聚聚
之前有些玩得不错的同学,都失去了联系。19年中秋节回家那几天,再三辗转找到他们的联系方式。下半年的时候,也总是说要抽出时间聚聚。
尽管清楚有些关系迟早要变淡,有些人也总会跟你见过最后一面,就相忘于生活,也还是觉得趁双方都有时间,出来见见也挺好的。
希望除了聊工作和感情,能发展一些新的共同爱好。
- 好好感受春节
很多人说春节年味变淡了,每年都有人这么说,之前我也这么想。
后来意识到这种想法或许是对的,互联网来了,大家的社交的形式变了,但其实是我们跟春节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经历过一些他所认为的大风大浪,尽管在时间的纬度上看,眼下这点不算什么,但他毕竟不是很多年前拿个红包,就高兴得忘乎所以的孩子了。
现在他要开始给别人发红包了。(控制不住的忧伤)
所以只有好好地适应,努力在过年那几天拓宽自己的舒适圈。
上周跟父母通电话,那头他们说老家已经是漫天雪花了,听得我异常兴奋。希望过年回去,也可以看到下雪,拍一点好看的vlog记录。
关于写作
老家信号闭塞,所以过年那几天就不再继续更新文章了。
年后会先停写随笔,写一篇干货帖,和一篇故事。
干货帖主要写的是,对于玩转简书的攻略,当然会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自己的排名各方面,又确实有一些肉眼可见的进步,希望写写数据背后,除去运气成分,自己努力的那部分。
故事很早之前就有想法了,这几天突然有了灵感,到时候会写一篇以人工智能为元素(非科幻),主题是家庭和放弃(开)的情感故事,借这个主题展开,去尝试解答某些时刻的人生困惑。
对了,自己公众号想要更懂你,最近更新一篇《不止想见你》,它是根据《想见你》这部台剧而有的一点情绪体会,大家可以去看看,好内容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想见你》这部台剧,剧情以爱情悬疑烧脑为主,设计,文案等方面,自己也是比较喜欢的。但最终选择以自我认知的角度切进去,试图谈谈自己的看法。
其实是想听听年长的长辈们的经验,以及同龄人,对于自我认知的不同声音。
18岁到30岁的这几十年,大家常常会觉得迷茫挫败,是因为我们很明确自己要求成熟。却没有哪个人能够具体告诉我们,要怎样能达到那个高度,以及走向成熟这个过渡中,怎么消化那些突如其来的打击挫败。
关于我们
最近听到最多的,是肺炎和口罩,具体情况不清楚。
上一次听到跟口罩相关的,还是雾霾。不管怎样,都是令人比较难过的遭遇。
希望我们都能好好照顾自己,再去奔向滚烫的生活。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