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小区微信群里两位家长吵了起来,起因是下午在小区玩的时候,一个孩子把另一个孩子打了,晚上家长回来知道了,就在群里帮自家孩子来找回场子。这场“云吵架”一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被打的那位家长撂了一句狠话:“再打我家孩子,我就揍他!”中画上了句号。两位家长将会如何教育自己家的孩子,不得而知,但再生活中,孩子被打了要不要还回去,的确是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我的女儿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曾经有有段时间我却特别担心她的“窝里横”,在外面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总是傻呆呆地站着,不还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真被欺负狠了,就跑来找我哭一顿,我特别困恼该怎么和她沟通这个问题。虽然我很明确地告诉她,打人这种行为肯定是不对的,但是不打难道就这样被动挨打吗?这样是不是会让她的性格变得一味忍让,十分弱懦,受了欺负也不敢发声?但是如果让孩子还手,我并不想让孩子以暴制暴,更不想让孩子养成简单粗暴解决问题的习惯。
相信这样困惑的父母不在少数,尤其最近几年,新闻上频频出现“孩子被打,家长把对方孩子打伤”等事件,甚至还出现过恶性伤人事件,让孩子的人际交往中,自身安全问题更被家长关注。通常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1、批评自己孩子。
我在游乐场见到过一个场景,记忆特别深刻,一个五六岁的男孩,被一个霸道的七八岁的男孩抢玩具的时候推倒在地上。被打的男孩坐在地上哇哇大哭,一边哭一边喊妈妈,不久妈妈一脸烦躁地走过来,小男孩伸出手去,本以为妈妈会抱他,没想到妈妈一把把他的手打开,劈头盖脸地开始数落他:“哭什么哭,男孩子动不动就哭,打不过就不要跟别人玩,要和打人的孩子玩,被打了又要哭!”小男孩一脸错愕,反应过来以后,哭得更凶了,最后被他妈妈强行抱走了。
那一刻我很心疼他,我想他内心里一定又很多情绪,希望被看见和表达出来,比起身体受到的伤害,心灵受到的伤害更需要疗愈。
2、自己出面解决。
就像开头提到的两位家长一样,本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事情,变成两个大人甚至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我女儿上幼儿园以后,有时候会回来跟我说:“我再也不和XX一起玩了!”我有时候会追问一句为什么,小朋友之间往往一个玩具,一块糖,玩游戏的顺序等,都会让他们之间的友谊崩塌,但是我也常常发现,第二天他们又像没事人一样玩在一起了,包括大孩子之间,我观察到也是这样的。相反,如果是家长干预以后,孩子之间也会多一些尴尬,通常很难和以前一样亲密无间了。
3、告诉孩子打回去
这种情况其实生活中已经比较少了,随着家庭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家长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绝大部分家长都不主张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也正是这个问题困扰大家的关键所在:我家孩子有素质,碰上没素质的孩子不就吃亏了吗?
资深正面管教讲师、亲子畅销书作家卢丹丹在《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这本书中,是这样说的:
比还手更好的方式 对于幼儿,家长要教给他们“三部曲”,即“斥责、制止、躲避或寻 求帮助” .斥责是指严厉告诫对方: 你这种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 关于制 止的方式,家长可以告诉孩子,面对小朋友打过来的小巴掌,不妨试试迅 速抓住对方的手腕,这样对方就不能动,当然也就无法打人了。 抓住对方手腕的同时,要告诉对方 :“你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对的。”当孩子无法 制止时,为丁避免受到 更大的伤害,家长需要告诉孩子如何躲避,比如离 开现场或者寻求大人的帮助。
这样的处理方式更适合年龄比较小的幼儿,幼儿的很多打人行为并不 是故意为之,而是因为不会清晰表达而采取的举动。所以,通过三部曲, 不仅可以避免矛盾激化,让幼儿明白自己的力量很强大,而且在这个过程 中能够提高他们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大一点儿的孩子,打人 这种攻击行为一般是故意所为,但处理原则大体相同。以牙还牙地打回 去,很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战争,造成更大的伤害,校园里很多流血事件就 是这样发生的。但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不还手并不是软弱可欺,更不是懦 弱,而是懂礼貌 、懂谦让、懂得解决问题的行为。
如果确定孩子的安全,排除了受到霸凌或暴力事件的情况,大部分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其实都不需要参与进去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替孩子去解决问题。有很多时候,真正需要家长处理的,其实是孩子的情绪部分,而不是事情本身。当家长能够很好地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他表达,孩子通常都能有极大的智慧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幼儿,告诉他们”斥责、制止、躲避或寻求帮助“三步曲,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如果家长真的想插手孩子被打的事情,那么也是从孩子的应对方法和能力上干预,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步曲与我看到的很多关于儿童安全教育中,如何处理遇到坏人的方法如出一辙,科学有效。
在家训练女儿一段时间以后,我慢慢观察到女儿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遇到冲突的情况,她会告诉对方小朋友:“打人是不对的!”,并且用手挡住自己的要害部位(在家提前进行知识普及),最后记住一条准则:挡不住要赶紧跑!后来我惊喜地发现,女儿还会和小朋友说:“你可以经过我的同意以后,我们一起玩。”或者“我们一人一个分享。”那一刻,我相信,对孩子最好的保护,是相信她,在生活中示范并训练,给予孩子时间,让孩子自己观察和思考,直到她能形成自己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