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日,上午10时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在天安门广场正式开始。由15000人、160余架各型飞机、580台各类设备组成的47个地面方(梯)队和12个空中编队依次通过长安街,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就阅兵式举行的地点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在9月2日的深夜,反复权衡比较各方意见后,周恩来提笔写下这样的意见: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
自此,70年来,天安门广场前举行了开国大典、13次国庆阅兵和1次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阅兵,见证了人民军队的日益壮大和新中国各项事业的突飞猛进。
扩建完成后的天安门广场
董光器编著的《古都北京五十年演变录》中记述了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自元大都建城起至辛亥革命的历史沿革,以及自建国初期至1998 年的规划建设。本文节选第三章的前半部分,以回顾天安门广场扩建方案的讨论历程,展现建国初期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思潮变迁。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作者董光器(1935 〜),1935 年生于上海,1956 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长期从事北京城市规划工作,50 年代以来参与了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分期规划的编制工作。曾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现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1651年,祈盼“承天启运,安邦治民”
1949年,开启“山河重振,百废俱兴”
2019年,见证“繁荣盛世,国泰民安”
时光流转,建筑永恒
这座国家广场
坐守长安街南
凝视着岁月变迁
守护着家国安宁
祖国母亲,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