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级素养》之用一生来学习阅读
1.林语堂说过: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之下不得不读之书。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
2.所以读书必以气质相近,而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也无需人家指导,更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他自会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乐自为所吸,甚至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亦渐与相似。
3.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要做一个优秀读者:须有想像力;须有记性;手头应有一本字典;须有一定的艺术感。鲜有人愿意做一个沉默的读者,却急于做呼啸的作者,像了解自然科学的学科一样,文学阅读也需要学习。
4.爱因斯坦《论古典文学》:有的人只看看报纸,最多也不过再读一些当代作家的书,这种人,在我看来,正像一个极端近视而又不屑戴眼镜的人。他完全依从他那个时代的偏见和风尚,因为他从来看不见也听不见别的任何东西,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无味的。
5.一个世纪里,具有清澈的思想风格和优美的鉴赏力的启蒙者,为数很少。他们遗留下来的著作,是人类一份最宝贵的财产。我们要感谢古代的少数作家,全靠他们,中世纪的人才能够从那种曾使生活黑暗了不止五百年的迷信和无知中逐渐摆脱出来。没有什么还会比克服现代派的势力俗气更要紧的了。
6.如果文学艺术不是需要一生来学习,它就不成其为一种事业。如果文章不需要改到作者所有的心力都已用尽,写作就不值得追求。如果不是这样的作品,阅读它也就不值得。
巜语文高级素养》之写好文章
1.写作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千篇一律。
2.没有主题的文章不是好文章,如果一篇只是堆砌辞藻的话,那只接拿一本字典好了,我们还要人干什么,我们还用人的智慧干什么,还要人的创造力干什么呢?所以好文章一定是言之有物,并且言之有序的。
3.陆谷孙《作文难》:写作远不只是一个章法和技巧的问题,而是气之所形。独立的人格,善感的情绪,敏慧的资质,素心烂读的积累,对清浊巧浊的判断力,独特的手眼,强烈的表达冲动和创作快感。
4.写作训练的理想化佳境应是针对不同对象练就驾驭不同题材和文字的几手功夫。
5.我们写文章会不会容易流于青春气,就是学生腔,写什么都是那个腔调,我们应该有意识的训练,写什么像什么,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方式,不要把一切都处理成散文(作文)。
6."得 的 地"减少这样的写作句子。
7.李方:太多平庸的文字,是因为太多的人只会平庸的思考!
8.张五常《清楚的文章》是二十九岁某一天,我敬佩的老师艾智仁召我到他的办公室,对我说:"我们(指他和其他的老师)绝不怀疑你是可造之材,不过,你的文章不容易看得懂,为文之道,只有一个重点,那就是要写得清楚明白,要记得,不管你的思想如何了得,文章不容易明白就不会有成功的机会"。于今回顾,我当时的坏习惯有下述五点:
花拳绣腿:往往跳一下草裙舞,清楚明白的文章是有话直说。从"花拳绣腿"改为"有话直说"是困难的改进。
喜欢用深字:比如几个有同样表达能力的字以供选择,我当年就喜欢选用较深的一个,以为可以因而向读者表现一下自己是个读过书之人。自从决定写清楚的文章后,凡有字或词的选择,我就取其最浅的一个。
用长句:清楚的文字耍用短句,不仅句子要短,分段也要短,一句说完就用句号或分号;一个小小的论点,说完就要立刻分段,清楚的文字,是不能拖泥带水地写的。
以为读者可以明白:好些时,为了文字之美,我们会写些有欠清晰的,以为读者仔细阅读一下就会明白的文字。但我们却忽略了读者读文章不是下象棋,肯大费工夫研究你在说什么,行文之中,认为读者可以不明白的,就要修改,浅化。
9.《思想与写作》梁治平:写既不同于思也不同于说,它对于思和说都是一种挑战。(训练写日记)
10.如果思想没有落到文字,它就不成为思想。
11.我们都以为知识是最重要的,其实还有比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