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海航创业24年发展历程
看“海航”如何远航
海南日报海口3月17日讯(记者 丁静)17日,《人民日报》采用“1+1”版面联动的形式,聚焦海航创业24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在头版刊发《海航扎根实业保持定力》的消息,并于16版刊发整版记者调查文章《看“海航”如何远航》。
今日海航,已成为航空、酒店、旅游、物流、金融、商业零售、生态科技等众多领域的佼佼者,境外企业45家,业务覆盖六大洲,总资产逾万亿元。
《海航扎根实业保持定力》一文指出,持续不断的创新,让海航集团2016年高居世界500强第353位,从海南岛走向全世界。
记者调查《看“海航”如何远航》,从四个方面入手,深度分析海航在质疑声中如何实现跳跃式发展、一步步跻身世界500强,解码这家传奇企业的成长基因。
航空主业的弱与强
航空运输产业是海航始终坚守的主业。
创业之初,正是海南房地产“虚火”最旺的时候,土地一天一个价,房价一天一个样。手上仅握1000万元启动资金的海航人,正为巨大的资金缺口发愁。
“按负债率百分之六七十算,这1000万应该能换来3000万的银行贷款。当时很多搞房地产的朋友来找海航,他们资金不够,想跟海航密切合作,你只要出一两千万,保证到年底有40%的回报。”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回忆,尽管条件诱人,但海航的创业者没有为之所动。
“在海航发展二十多年的历程中,我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牢牢聚焦于做强做大做精航空主业,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犹豫。”海航集团执行董事长李先华表示,航空运输产业是海航集团的主业,只会不断变得强大,而不会被削弱。
从海岛飞向全国,再从中国飞向世界,海航集团对航空运输产业的发展,采取了超常规的手段。
快速扩张的进与退
产融结合的双轮驱动,是海航迅速壮大的密码,也是海航最具争议之处。
海航频繁的整合重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逻辑?
“海航的产业布局是上下游高度关联的,既在航空运输主业基础上衍生而成,又在现代服务业不同方面运作与发展。”海航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谭向东表示,海航的业务版图“形散神聚”。
对于海航而言,频繁的资本运作虽屡有争议,但产融结合的扩张模式,其实有着先天基因。海南经济实力较弱,在这块土地上孕育生长的海航刚起跑就处于弱势,无法获得来自政府的大量投入。用海航人的话说,穷则思变,只能另辟蹊径。
“从股份制改革,到引入华尔街资金,海航从一开始就与市场、资本紧密相连,一直在融社会之力。”海航集团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周志远说。
全球布局的时与势
“支持国家战略,是海航实业报国的一个体现。这些年来我们在国际化方面走出的每一步,既是应市场需求而布局,更与国家政策高度匹配。”海航集团董事长王健说,海航服务国家战略,也受益于国家战略。“国家的法律法规、大政方针,改革的形势和新动向,海航一直在关注、研究,并将其作为发展的背景和出发点。”
截至2016年底,海航境外资产占比超过30%;境外员工近29万人,占总用工数的70%。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引发世界瞩目。海航迅速反应,围绕航空旅游、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服务业进行全球化投资布局。
海航集团董事局董事张岭说,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和马早已写入历史、化为诗句,必须建设以航空业为主体的“空中桥梁”,“通过开辟亚非欧国家间的直飞航线,参股或建设区域性航空公司,海航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国际航线网络。”
在与国家政策高度匹配中架构企业布局,企业发展自然也会得到国家政策的鼎力支持。同时,海航深度参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通过强化海南国际航空枢纽港建设,海航致力于将海口、三亚机场建成我国至东盟、澳洲的国际航班中转地,并以此为依托培育临空产业集群。
传统业态的冷与暖
近20万家门店,分布于23个省区市。短短一年多时间,作为服务“三农”的平台,海航集团与全国供销总社合作的“酷铺”商贸网点遍地开花。传统商业门店备受电商平台冲击的当下,海航却反其道而行,意欲何为?
“‘酷铺’线上线下是连在一起的。过去那些实体店都是单打独斗,没有跟互联网信息化接在一起,现在我们把它们捏在一起了。”面对记者的疑问,海航集团副董事长逯鹰解释,“进货渠道都是统一的,这样可以保质保量;销售渠道通过一个网络,将所有门店串联起来。”逯鹰将未来的“酷铺”称为升级版的2.0门店。
在位于西安的海航现代物流集团,一场物流4.0的试验正在进行。同时,海航正在建设物流的大数据中心,为国内企业提供物流的综合规划服务。
海航越做越大,同时,海航也越做越实。创业至今始终保持定力,坚守实体经济主阵地,同时走出一条产融结合道路,在核心产业先后打造多个世界知名的民族品牌。
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海航已给外界太多惊喜。而拥抱信息时代,海航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数字化变革。未来的海航将向何方,如何把握机遇,将实业报国的家国情怀一以贯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