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月底了,她今天很开心,因为发了工资。她想着终于可以好好吃一顿犒劳自己了。一个月也就指着这一顿放肆。她这个月很想吃重庆老火锅。她已经想了很久,因为总不敢一个人去火锅店,于是这个计划一拖再拖。然而无奈的是,身边的朋友都不想吃辣,她等啊等,终于这次不想再等了。一个人就一个人吧,想了这么久的火锅,今天不想再拖了。
小吃街的门口有一家刚开张的港式茶餐厅,她一直就很喜欢吃港式茶餐厅,刚开张就过去吃了,味道还是很不错的。关键她觉得门口那个发传单的小哥哥很帅。小哥哥还把自己打扮成了萌萌的蛋挞,温柔地在发传单的时候告诉你我们新店开张,所有消费8折。小哥哥的身边围了一堆人,都在跟他拍照。她想:“食,色,性也。”商家用这么帅的小哥哥来吸引客流量,真的是很聪明啊。
她路过的时候不禁看了一眼小哥哥。听到了熟悉的打八折的声音,然后想起来上次吃完还参加顾客抽奖,抽到了50元的代金券。这样一来,哇塞,她如果再去吃一顿能省好多。于是乎,她站在了门口,望着前方的火锅店,问到了飘出来的阵阵香气,那是她梦寐以求的火锅。然后又看了看右手边的茶餐厅,便宜又好吃,没道理不选啊。她踌躇了几秒,突然小哥哥过来说:“欢迎光临,我们打折哦,一位嘛,有窗边的位置。”然后她鬼使神差地进了茶餐厅。
点菜的时候才知道,代金券只有一些规定特色菜才能用,今天还没卖完的只剩下了她上次吃过的“菠萝奶油包”。于是只好点了一样的,然后加了碗腊味煲仔饭,外加了杯水果西米露。上菜以后,她对照上次吃饭时发的自拍才发现,菜色居然是一模一样的!!这才反应过来,自己点的另外两个菜都是自己一直很喜欢吃然后舍不得不点的。于是乎她吃了一顿跟上个月一模一样的饭。
这下连自拍都没心情了啊。说好的每个月吃一家新的餐厅的呢?说好的吃火锅的呢?怎么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呢?食物并不是不好吃,只是她觉得不是一次开心的消费体验。她很想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为什么放弃了初心(就是重庆火锅)而做出了现在的选择。她吃完以后刷起了手机,看到了木瓜制造的《买买买时代的行为经济学》,于是恍然大悟
1 损失厌恶心理
经济学上说,人们会更加追求既得的利益,不想蒙受损失,即使这样的代价是失去新的经验和体会。所以商家才会用代金券或者二次消费积分打折等形式吸引顾客下一次到来。没错啊,她恨恨地想,就是这50块代金券,让自己放弃了火锅。而且在知道只能点特色菜的时候的想法也变成了“来都来了,就算了”真是被小小的利益驱使而偏离了初心。她接着想,这种心理跟她点了三个一模一样的菜色也有关系。因为害怕点个新的不好吃,于是只点旧的菜。如果早早地就知道了这种行为学原理,下一次,就可以告诉自己去规避,去尝试新的食物。
2 聚光灯效应
人们的注意力会被有强烈标识性的东西吸引,从而忘记去探究事物本身。这一点她也觉得自己的膝盖中了一箭。若不是贪心地多看了一眼帅帅的小哥哥,她就径直走向火锅店了。这不就是中了“聚光灯效应”的招么?被抢眼的事物(小哥哥)吸引走了注意力,从而忘记了自己是来吃火锅的这件事情。
她走向前台结账,心里想着,这回她再也不会被代金券迷惑心智了。要好好地规避这些心理学和经济学上的陷阱。然后她抽到了另一个奖项“体验做蛋挞”。原来这家新开张的港式茶餐厅弄了个顾客体验活动,抽到的顾客只要下次再来消费就可以去后厨参加体验学习做蛋挞。她笑了,哈哈哈,这不就是书里提到的第三点么?
3 替代性报酬
一件事情,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人们就愿意付出对价来体验。譬如说爬楼梯很累,没有谁喜欢。虽然大家都知道多爬一爬楼梯锻炼身体有好处,练了体力还能提提臀。可是无奈,大家都懒。然而大众公司成功地做到了让大家去爬楼梯而不是坐电梯。因为他们把楼梯设计成了钢琴音阶,还让你踩上去的时候发出琴声。这么有趣,当然要去体验啦。
于是乎,她拿着这次抽到的顾客体验卡,无奈地想,火锅啊,你得再等等我了,谁让茶餐厅的老板这么懂行为经济学呢?这么有趣,我下次当然是来体验做蛋挞啊。
参考书目:
《买买买时代的行为经济学》【日】木瓜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