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曾经在某段视频里说过这三段话,听了非常有道理。
第一,不算时间,人不算时间很舒服,人所有痛苦都跟时间有关,那个几点到几点,早上几点起来开会赶车,这是很痛苦的。
对这句话深有体会,每天坐地铁赶着去各类格子间的社畜应该深有体会,整个人生就像设计好的流水线产品,每天要定时打卡,每周要写工作总结,每个月,每个季度要定期汇报,更不用说每年的年初计划,年末总结,好友很多公司,很多资本家,把这种“勤勤恳恳”,说成是时间管理,效率管理,本质上只有把每个人都绑在所谓的工作计划里,才能很好的管理。但是我们生而为人,不就是要体验这一世的幸福感的吗?怎么最后变得连牛马不如,还有那些每天上学的孩子们,每天早上不到7点就要出门上学,晚上回来还要写作业到10点11点,周末要上各类补习班,比996,007的打工人还苦,他们才是被时间计划了的最苦的人。
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难得有了假期,找了个郊区的民宿,睡到自然醒,起来后,去村子里,山里,湖边转转,反而时间过得很漫长,好像花不完的时间,再喝喝茶,做做饭,烤烤串什么的,晚上有个篝火,围炉吃点东西,反而幸福感就起来了。
就像冯仑说的,如果暂时无力改变现状,那生活也不应该总是在追赶中度过,我们需要的是学会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给自己一些“浪费”的时间,去体验生活中的小确幸,去发现身边不易察觉的美好。
第二,不算小账。我说大账要算那个小账,就吃个饭,你一定要看,先看价格,再摆单,再点菜,这就比较辛苦,就是你反正正常你也不大吃大喝,今天我想吃的时候就不看,就吃了就完了。你要活到每次吃饭都要先看价钱,这就很辛苦,对吧?你每次要去旅行,你先要看价格,这也比较辛苦,所以这就不算小账。
算小账是常态,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机会脱离这种算小账的状态。
当你有了自己明确的三观和人生方法论的时候,其实是有机会摆脱这种算小账的机会的。就是知道哪些物质或者精神上能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是什么样的。比如说还是吃饭,如果你知道你点的不管是贵一点的还是便宜点的,只要营养均衡,带给身体的满足感是一样的,贵一点的菜可能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绪价值更高一点。这样再点菜,就不会犹豫,只吃对自己身体好的,舒服的,就不用再算小账了。
当然冯仑的话,也许是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快乐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去精打细算。当我们在享受生活的时候,是否可以放下那些琐碎的计算,才能让自己真正沉浸在当下的快乐中。在享受生活的过程中,我们或许可以更加专注于体验本身,而非其背后的情绪价值。
第三,没有角色。你比如你是主持人,接触女性这玩意儿,但你像和尚是说进庙,就是说没角色了。是个空是吧,然后就很开心。
这句话特别好理解,我们在尘世中,在上学的时候还好,背负的角色不多,也就是谁家的孩子,是哪个学校的学生而已,进入社会后,慢慢更多的标签就都出来了,其实标签就是角色,我们每天接触很多人,再跟其他人接触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的角色属性是不同的,比如你在职场里可能就是客服,销售,还是市场人员,出来吃饭时就是客人,消费者,总之是贴满了标签。
曾经跟一个大厂的产品经理餐叙,他说,他们在后台给每一个人最多的时候可以做300多个以上的标签,比如职位,哪里人,年龄,收入情况等,这些不都是角色属性吗。
如果你有时间还可以做个测试,就是别人怎么称呼你,可以有多少种称呼方式,有一天我们一个朋友玩这个游戏,竟然能有40-50种称呼方式,其实就是我们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在家里是爸爸,在公司里是某总,在外边可能是某工,某老师,某先生等。当有了角色,就有这个角色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那演起来自然也就很累了。
冯仑所说的“没有角色”,或许是提醒我们,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不必时时刻刻都处于某个角色之中。我们可以有时候,只是作为自己,真实、自在地生活。这样的生活,没有预设的剧本,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体验生活。
这三个观点,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
生活,不仅是一场外在的追求,更是一次内心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