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如何看待自己,助推当下选择

大多管理学会告诉你:人当下决策犹豫不决的问题是目标不明,所以设定目标是最重要的。但是,要如何选择目标和判断目标的价值?这才是更难的。这种判断大体有三种可能性。

一、基于状况分析的理性选择

以人生规划方法为例,强调对外界的判断和自身的判断,对内能力边界、兴趣边界,对外找到需求,找到变现点。关键词:理性投资。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二、基于情感与责任的选择

大多来自心底的震撼后,带来的“杠”与倔强。如:为XX崛起而读书。钱伟长由文学改学物理,造导弹报国。埃隆马斯克希望的让人类移民火星。这类情形常见于大人物,以及具有偏执性的个体。关键词:自我献祭。

第三、将自我看作客体的人性关怀

对普通人而言,既无足够理性,也无献祭精神,可行的办法是融合感性与理性的“帮助式”自我审视,反观式评价。

做法一言以蔽之:未来的自己如何看待自己。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接纳,强调意义。这种方法强调,如何帮助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从而把与自我的紧张关系变为了“人际关系”。

最近的英美书架上的大畅销书《12 Rules for Life 》的Rule2: treat yourself like someone you are to help.

能否向好朋友一样,为未来自己画像,并帮他实现?当下选择的目标,把自己作为未来的好朋友视角反观,还是否有价值。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关键词:自我帮助

结语:孔子言,内省不咎。王阳明讲: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善待自己不较真,善帮自己不苛刻。这才是大智慧。

未来二十年,我希望对自我的评价:他没有局限于本职的无聊业绩,做出了切实改善了中国教育的事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