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简书,在大学四年级。保了研,平时的课程已经基本结业,除了科研任务,平时闲的时间较多。那个时候,简书对我的概念有点类似于学习笔记。我是挺喜欢研究琢磨各种东西的,今天去看看戏曲,明天可能去磁器口看看古董喽。比较无奈的是,我没办法拉着一群理工科学生,来咱一起唱一句玉堂春,还是天天去逛故宫。这个时候简书成为了我一个可以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说实话,我不太理解简书这个应用创立之初的目的是啥。所以那段时间写东西也就断断续续的。
在北京那几年,因为霍达先生的穆斯林的葬礼,我把牛街溜达个遍。因为记得霍达先生在书中写到,韩子奇有一个存满各种年代玉器的密室,好想去看看牛街是否有这么个藏玉的地方,万一能捡漏呢。牛街没有韩子奇的故居,没有玉,但是出现了一座标志性建筑,牛街礼拜寺。在牛街礼拜寺里有幸看到了一对虔诚朝拜的回族男女后,我突然理解韩子奇从英国回来后,惨淡的人生,他觉得自己是有罪的,他已经失去了一个穆斯林应有的信念,因为她在英国时,与妻子的妹妹有了爱情的结晶。回国后,又因为妻子的愧疚,放任妻子将与自己在英国一起挨过战火的冰玉撵出家门,他一辈子生活在对主不忠的恐惧里,恨自己在冰玉被撵时候的不作为。你看,这不一下子就通了吗。文字可真是个好东西,它能分享喜悦,传递知识,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事情,或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或者又如同萧红一般平实的文笔,隔着时空向人们传达他们的所思所想。这多伟大啊。
无论是宁波的天一阁,还是大栅栏的老商业街。无论是深红色的城墙,还是亮黄色的脊瓦,是一个时代向后人传递他们存在过的信号,一种对民族内核精神的感触,我突然意识到,虽然我的文笔有限,见识不足,可是我不去写,或者是避讳自己犯错,我怎么能将所知所学向更多的人去传递,文字是一种没有偏见的东西,不会因为你拙嘴笨腮,不通俗务,开始疏远你。相反,它会随你写的字数越来越多,而离你越来越近。我开始看中简书这个软件,这个没有太多门槛的平台,我不会写某点里那些穿越文字,不是因为自己多么高洁,我也写过,自己没有那个才能。我还是多写一点感悟和思考吧。
在简书里日更的日子,我逐渐发现了一些事情。你像我在文章里写的红楼、道德经专题。这类内容,我在书写和反复修改后,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这是一个返璞归真,重归自我的修炼。天下读书人众多,评述的人也多。可以在简书里看到其他人的观点,有的时候,连连拂襟长叹,各路大神对文字的欣赏和刁钻的角度,就能让人学到不少的东西,我觉得我写这两块内容实在卖弄了。红楼梦我看了八九年,书面已经被翻破了,但是还是感觉自己对红楼了解和见识粗浅,红学有他独特的魅力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包括道德经,我记得自己刚刚记事的时候,家里有这么一本,我也就开始看了起来,我不愿意将道德经写的玄之又玄的,老子一个古代的传统的中国哲学家,他怎么可能又懂对立统一,又懂厚黑学那些高级名词呢?大多数不过后来人,对老子更深层次的挖掘和补充罢了。所以尽力还原为一位开悟了的久经宦海的老者,这样就足够了,这样的故事更易读,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也更大。
我喜欢古文还有另一本,山海经。山海世界由谁记载不详,书内内容是否为真不详。这样一本书,可以说是夺尽造物之妙想了,诡诞的内容,会学孩子哭骗吃人的神兽,山海浩大,真为古人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感到惊讶。那为什么不创造一个自己的山海世界呢?所以有了现在我和陆生神界漫游记的故事,逐渐打造自己的大荒世界,给以后的故事算是先写一张地图吧。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分成璀璨,中华故事,逻辑严密,中华情怀,纵横四海。可是这些总得有一个记录者,学着记着,孤灯下,一卷卷整理出来,供后人评说。恰巧,简书给了这个平台,给了这个机会,能够抒发一点自己真实想法,并且还有人肯去读。感觉简书更有一份社会责任感,简书社区有种大家庭的感觉,我好像明白简书是为什么而出现的了。所以我觉得多读多写,多写一点优质内容,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读者们。
小可只是化学实验室里的一枚小小搬砖工,科研任务还是很重的,所以我的文字都是尽量精简,希望用更短的内容表达我自己的想法,既算是对自己一段时间学习的归纳整理,也算是直接抛出硬货,以飨读者。感谢简书,感谢那些给我点赞的读者大大们,让我们在简书这个大家庭里变得更优秀,没准哪一天,我们在哪里见面,都打开简书互相点赞,然后抬头才知,简书就在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