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读完了刘震云的这本《一句顶一万句》,以前在书店也看到过这本书,以为是一本教人说话的噱头书。当时内心还有点不屑:哪有什么一句顶一万句?!后来经书友推荐,才知道这是一本小说!
一、书名
因为与书名结缘,所以我一直带着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叫《一句顶一万句》”去读这本书。当读到牛爱香嫁给了宋解放,牛爱国的女儿百惠,“与牛爱国说不着,与牛爱香说不着,与宋解放说得着”。这让我一下子理解了这本书的书名:遇到说得着的人,一句顶一万句;要是说不着,一句话都嫌多,一万句都不顶用。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也在很多对话中,有时候,就是那么一句话,让主人公和读者的心都亮了,世界一下子通透了。同一件事情,有好、不好的两面,你要哪一面?同一句话,有好的、不好的两种说法,你要哪一种?作为读者,旁观着小说人物的对话,既感到身临其境,又洞察人心世态,随着对话的发展引起很多思考。
想想先后私奔的那几对,包括牛爱国文末又去找寻那个人,都是为了一句说得着!说得着,不管日子有多苦、世人怎么看,都会义无反顾地上路!
二、人物
这本书的人物真是多啊!一个村、一个镇、十里八乡的人物都出来了。这本书要是翻译成外文,估计外国人都晕了,人物很多,场景变换也很快。但是到了最后,各种人物间的联系,各种情节的交织,在作者笔下,如同千头万绪的线头,全部给你理顺了,没有一个没用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作者把这么多人物写活了,真的是形形色色,活灵活现,有时寥寥数语,几个动作,就勾勒出了人物的形象,让你一个个对上了号。就拿小说开始写到一个秃子老杜,就是20个字:“老杜是个秃子,头上有味,肩上落了一层白皮。”我滴个天哪,简直感觉身边就坐了一个这样的“老杜”。
人物写活了,既有情节的功劳,更多的还是作者的语言功力。在编者荐言中也这样说: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构成言说的艺术,都能拧出作家的汗水。评价很到位,的确如此,文字非常洗练,但是极具画面感。
三、情节
说到情节,线条上看起来展开很多,有时候讲到一个人就要说一下他的故事,似乎并不集中,但是这些情节都是有用的,一些前面以为销声匿迹的人物后面又会在合适的情节恰到好处的出来,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本书的情节虽然没有多么的跌宕起伏,但是蛮多悬念,很多时候我以为再发展下去要杀人了,好几次心提到了嗓子眼。故事写得非常有张力,能够紧紧抓住读者,让你手不释卷。有时候又非常的幽默,转折也转得很快,出乎意料的一下子就爆笑了。
最叹为观止的就是作者老是用“不是……而是……”,每次我都会掉到坑里,觉得这件事的原因就是第一个“不是”,结果竟然过了好几个“不是”,最终是“而是”,这样读起来特别有趣,你以为你猜到了,其实都不对,于是才会饶有兴趣地读下去。现在的网络作家很多,自媒体每天也生产不少东西,但是我觉得大部分写得松松垮垮,缺乏这种抓住读者的张力。
四、主旨
本书从民国一直到改革开放,从农村写到城镇,从河南写到山西,出延津+回延津,人物跨了好几代,世事变迁,但追求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活出自由,活得通透!
民国的题材,我的印象可能是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造就了人生的坎坷,可能有的书友会觉得上下半部两个主人公都很艰难,但是打动我的,不是苦难,而是一种追求,冲破牢笼的自由的追求。
故事发生在农村、乡镇,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救民水火的英雄,都是些小人物,但是很多人浑浑噩噩,没活明白,也有很多人在最终领悟了一些东西,获得了成长,这种成长、这种领悟也让读者受到感染,有时候觉得自己都开悟了。
古埃及有一个传说,每个人生下来,生命是闭锁的,只有找到打开生命的钥匙,才能领悟到幸福的真谛。所以说,人活世上,生命却是不同的,只有打开了的生命,才能活得通透。这种打开,就是一种追求,一种领悟吧!
读此书的过程,既是学习娱乐,也是求索领悟。感谢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