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说到宣讲会的设置,秋招的过程真的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对于不同的雇主品牌也有了一些想法。
十一前还算不上秋招的重头戏,也就互联网和个别国企、地产行业和四大提前批在这个时间段会面试,但也足够忙碌。平均一天2个面试还算是好的,十一假期回来可能会出现不断的面试、笔试撞车的现象,需要做出取舍。
校招时技术活,用徐凤年的话说就是该赏,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说说我感受到的细节。
如果我是HR,我可能会早一点来招人,这个时候大家都有时间参加,没准能确定下来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虽然也会有后期毁约的风险,但这完全可以通过人才储备池的方式去避免;
一家好的企业是不怕学生毁约、敢发offer的,如果哪个总监因为手下哪个HR签的人毁约而迁怒这位HR,只能说明这位总监的不专业,既然签合同,就是双向保护,虽然劳动法偏向弱势群体,但违约金该交还是得交;
那么有没有HR算过一名学生在签约后毁约给公司带来的成本?相信是有的,重新搜寻,面试,几乎要小规模重启一轮,这也是秋招和春招为什么缺一不可的原因,春招就是一个继续补漏的过程啊,哪有一次到位的招聘?
很多公司基本都有叫的出名的管培项目,但做得好的还是需要历史积淀,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响当当的名号真的也就是宣传而已,自己的期望值别太高了。成熟的管培项目要一轮成长,和十年前的老人聊聊最能看企业是不是真心想做好这个管培项目;
对有的企业来说,在没有HC的前提下,秋招可能真的是做个样子,来宣传一波,要不然显得今年不招人,多寒碜啊。
秋招前的预热很重要,传统线下方式效果不好,最好的方式是内部员工分析转化,来自哪个学校,让员工给师弟师妹实打实的宣传比什么广告都管用,这也是看这家公司的员工满意度是不是真的高,人力工作就是一环扣一环,哪一方面没做好其他版块也会受影响。企业open day这种形式搞好的话,建立重点院校的联系也很好;
继续说上一条,以前员工里没有这个特别牛逼学校的,可能也不用太费力气宣传了,不是目标对象,不同层次公司招的人就是不一样,HR是有target school的;
面试的话,对自己公司场地有自信的话,最好是自己单位,让候选人直接感受一下。从进入公司开始,遇到的人精神面貌就是判断公司的重要标准,HR精神面貌与专业程度很影响好感,面试各流程要反复打磨,环节紧凑,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即使是等待区也要费功夫,让人觉得等待时间不长,吃喝备上,还有的企业送伴手礼,这就是用不用心嘛。等待的时候我看过2次宣传片,1个宣传片是自己员工拍的综艺类校招问答,就很有趣,和传统的高端大气夸公司业绩的不一样。
交流沟通环节放到前边比较好,HR面有它存在的意义,我很反感社招和校招某些专业的人看不起HR面谈,嚷着要和业务总谈,警惕有些企业单方面的展示性面试,隐藏了很多信息,从HR的话里你能感觉到他对自己公司的自信、了解、以及是不是真心想要你。可以说虽然有匹配度这回事,但是over-qualified的事情也不是不会遇到,这里说的就是一些小众非业务类专业,从公司配置人数上也能看出重视程度。
10.要感谢HR跟你谈公司的实际情况,这是很坦诚地在调整你的心理预期,找工作也就是那么回事,不是天塌下来都能找到工作,也不是瞬间成为独当一面的社会人了,心高气傲眼高手低难免还会存在,需要打磨。
这是上一周经历的复盘,秋招过程结束可能我会对印象比较深的企业做一下点评,回馈后来人,特别不专业印象不好的机构我也会写出来,既然有做出无礼行为的觉悟,就不要怕别人客观地点评几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