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过程推进作业
名著阅读需要立足文本,但又不能局限于文本。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搭建思维阶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
在过程推进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作业二:封面设计我来定
(中考真题)下面是某出版社准备出版的《艾青诗选》封面设计初稿。如果要你在封面上再添加一个景物,你会添加什么呢?简要说明理由。
意象指导:
聂华苓评价说:“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读诗,就是要透过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深层内涵。艾青的诗中有哪些常见意象呢?分别都表达了什么含义呢?
1.回顾意象概念
师:同学们,什么是意象?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别表达了哪些含义?
意象是诗歌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它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它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如余光中的《乡愁》就选择了邮票、船票等意象。古诗里常见的意象:月亮——思念;梅花——高洁;杨柳——惜别;鸽子——和平。
2.找出诗歌意象
师:在《艾青诗选》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呢?
生:大地、太阳、河流、黑夜、朝霞、黎明、曙光、春天、火焰、生命、红旗等。
师: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意象,即“土地”与“太阳”。
3.举例示意:
阅读下面的诗歌,找出其中的意象。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
诗中的意象有鸟、暴风雨、土地、河流、风、黎明。
(背景补充:《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师:这些意象有什么含义?
“鸟”是诗人的化身;“暴风雨”比喻帝国主义对中华大地的践踏;“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人民心中面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设计意图)该作业旨在让学生精读文本、主动探究,理解文本内容和主旨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