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二十二)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图片发自简书App


        至道学宫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第二十章解读。

        上章回顾:绝弃一切世间的伪诈智巧。人就可以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天下复归于道,百姓复归于朴。本章接着上一章,继续阐述,有道之人,行走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呢?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在有道之人眼里,世间事物,再无是非之分。是非,不过就是应事应物的态度差异而已。差异,此一是,彼一非,也可以彼一是,此一非。这都是人为制定的准则而已,既然都是人为的准则,那随便怎么规定都是可以的。所以,是非观就是很虚妄的事。

        善之与恶 ,相去若何?

        是其是为善,非其非为恶。既然没有是非的观念,那么自然也就没有了善恶的区别。是非,只是人随意规定的东西,那么,建立在是非观之上的善恶观,也是很随意的观念。此一善,彼一恶,又或者此一恶,彼一善,不过都是人为的妄断吧。天地哪有什么是非呢,又哪有什么善恶呢,只是人根据从自身的利害出发,把有利于自己的规定为善,把有害于自己的规定为恶。人和人,又都不一样,那么以谁的规定为准呢?不同的判准之间,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不过都是同样的妄断罢了。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我虽然已经没有了是非和善恶的观念,我穿行在人群之中,却迎着人们无穷尽的是非和善恶。他们靠着这样的人为制定的伪诈的行为准则,维持着群居关系。我和他们在一起生活,也只能和他们一样,遵循着他们的准则。

        荒兮,其未央哉!

        我穿行在人群里,如同穿行在没有尽头的是非善恶的观念汪洋之中。我每天和人群擦肩而过,他们每天把我没入这片汪洋。这个被无数的观念装饰出来的文明社会,对我来说,是那么的荒蛮,我只看到人们被他们的人为的观念驱动着行走,我看不到人被天然的大道驱动着而行走。

        陷入这茫茫然的无垠的世俗的汪洋里,好像永远穿行不到它的一半那么远,更不要说,看得到它的尽头和走到它的另一边。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人们熙熙攘攘,兴高采烈的,如同在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又如同在春分的时候,举国登高台祭拜太阳。

        享,指把祭品,珍品献给祖先、神明或天子、侯王。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如春登台,古代,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然而热闹都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我一个人静静的呆着,什么念头都没有,甚至连萌生出一些欲求的迹象和预兆都没有。就像一个刚出生还没长大的婴儿那样,全身心的一片空白与纯净。

        儡儡兮,若无所归。

        我看上去,就像一个落落寡欢的人一样。

        和谁也玩不到一起去。也不是我刻意地孤僻,而是他们喜欢的东西,我都毫无兴趣。

        我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干点什么,就一个人呆着吧,反正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儡儡兮,颓唐失意的样子。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人们快乐的生活着,放佛世界和他们互相奉与,所以他们每天都有所收获。

      我一个人静自发呆,放佛和世界互相遗弃。我没有生活,也没有收获。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我看上去,可真像是一个傻瓜啊。

        我对世俗的一切,都没有兴趣,我对世俗的生活,也没有憧憬,和世界互相遗弃。为什么我会这样呢,因为我的心,混沌一片。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人们争相炫耀着他们的光彩,我却昏昏然没有任何表现欲。

        人们精明苛察对一切都斤斤计较,我却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虽然从外在表现上看,我像是一个根本关心现实世界的人,也对世俗的生活毫无兴趣。

        可是谁能明白,我内心深处的暗流汹涌呢。

        有时候,它们像海洋一样的壮阔的翻涌着,有时候,它们像天空里的大风那样,呼啸着似乎永远不会停歇。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人们好像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他们汲汲以求的生活着,有着做不完的事情和追求。

        而我,却无欲无求。看上去和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是一个不会生活的人。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我看上去,和谁也不相似。就如同,道和万物也不相似那样。

        我绝弃了世间的一切伪诈之圣和人为之智,绝弃了仁义和人伦准则,绝弃了奇巧之技和私利之欲,而我绝弃的这一切,恰恰正是世俗生活的全部。

        于是,我也就绝弃了代表着这些事物的世俗生活。

        人们失去了道,拥抱了世俗生活,以人为的世俗的规则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在世俗生活里,求取自己的一切。而我则绝弃了世俗生活,归复于道,像一个刚出生的至纯至朴的婴儿那样,吮吸着道的滋养。

        众人谋生不谋道,故常殆;我独谋道不谋生,故长生。

        人归复于道,又会出现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且看下章分解。


附:《道德经》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 (è),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至道学宫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

https://mp.weixin.qq.com/s/Zfo60_PJE0aj5BZa8F0p9Q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