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赐魏博节度使何重顺名何弘敬。
9、
三月,以太仆卿赵蕃为安抚黠戛斯使。
皇上命李德裕起草《赐黠戛斯可汗书》,晓谕他说:“贞观二十一年,黠戛斯先君亲自入朝,授为左屯卫将军、坚昆都督,一直到天宝年,朝贡不绝。近年来,被回鹘所阻隔,回鹘凌虐诸蕃,可汗能复仇雪怨,茂功壮节,近古以来,无人可比。如今回鹘残兵不满千人,散投山谷,可汗既已与之结怨,必须全部消灭干净。如果留下余烬,必生后患。又听说,可汗先祖,与我同族,朕是北平太守(李广)之后,而可汗乃都尉(李陵)苗裔。以此合族,尊卑可知(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如今,朕想要册命你为可汗,给你加授美好的称号,只因不知道可汗的本意,暂且先遣使谕怀。等赵蕃回来之日,再另派使节,依礼行事。”
自回鹘至塞上以及黠戛斯入贡,每次有诏敕,皇上多命李德裕起草。李德裕建议委托给翰林学士,皇上曰:“学士不能尽人意,必须你亲自写。”
华杉曰:
皇上说得对,换个人起草,你要来回给他修改,十天半月也写不满意。让李德裕写,一挥而就,不过半个时辰的事。这样的写作,不在于“写作水平”,而是认识水平,思想高度,没法由秘书代劳。
10、
刘沔上奏:“遵照诏书指示,归义军回鹘三千余人及酋长四十三人应分别划归诸道,但是他们接到诏书,都大声呼叫,连营据守滹沱河,不肯从命,已全部诛杀。回鹘投降到幽州的前后三万余人,都分散到诸道去了。”
华杉曰:
归义军这三千人,是被嗢没斯抛弃了。嗢没斯为了自身安全,自剪羽翼,到朝廷任一个闲差。但是显然没给自己的部众有所交待和安排,以致激起如此悲剧。他太自私,太不负责任了。
11、
李德裕追论维州悉怛谋事件,说:
“维州占据高山绝顶,三面临江,在吐蕃平川要冲,是汉地进军吐蕃入兵之路。当初,河西、陇右同时沦陷,唯有此城独存。吐蕃人秘密将妇人嫁给守门人为妻,二十年后,两个儿子长成,偷偷打开垒门,引兵夜入,于是攻陷城池,改名为无忧城。从此,吐蕃南方没有后顾之忧,得以集中兵力于大唐西部,不断攻入我京畿地区,让历代皇帝寝食不安。
“贞元中,韦皋想要经略河湟地区,必须先拿下此城。万旅尽锐,急攻数年,虽然生擒论莽热而还,而维州城坚固,始终无法攻克。臣初到西蜀,外扬国威,内整边备。维州信服臣的信义和命令,举城来归。臣接受其投降之后,南蛮震慑,山西八国,都表示愿意归顺内附。而吐蕃合水、栖鸡等城,失去屏障,他自己就得撤回去,如此,国家可以减少八处镇兵,坐收一千余里旧地。并且,维州未降前一年,吐蕃还围攻鲁州,他们岂会顾虑什么盟约!臣受降之初,指天为誓,当面向悉怛谋许诺,将要奏闻皇帝,各加酬赏。但是,当时排挤臣的官员(牛僧孺),嫉恨臣的功劳,下诏让臣将悉怛谋等逮捕交给吐蕃,让他们自己处死。臣岂能不顾三百余人的性命,弃信偷安!于是累次上表陈论,乞求朝廷垂怜,而诏书答复严厉,竟然命令将他们捆绑送回。悉怛谋等颈、手、足全身戴满枷锁,用竹筐抬着走,及将就路,冤叫呜呜,将吏对臣,无不陨涕。而押送的人更被吐蕃将领讥诮,说既然已经投降你们了,何必又给我们送来!然后将这些人就地杀戮于汉境之上,恣行残忍,以阻吓内部的叛离,甚至将婴孩抛向空中,再以枪尖承接。绝忠款之路,快凶虐之情,从古已来,未有此事。虽然已经时隔十二年,而影响可达一千年,乞请追奖忠魂,各加褒赠!”
皇帝下诏,追赠悉怛谋为右卫将军。
司马光曰:
议论的人大多怀疑维州之取舍,不能决牛、李之是非。臣认为,当年晋国大将荀吴包围鼓国,鼓国有人联络表示愿意叛变投降,献出城池,荀吴不许,说:“如果我的人叛变献出城池,那是我所厌恶的,别人叛变献城池给我,我为什么就会喜欢呢!我不可以为了得到城池而鼓励奸恶。”于是通知鼓人杀死叛者而修缮守备。当时,唐朝刚刚与吐蕃修好,而接纳其维州投降,从利益角度来说,则维州小而信义大;以弊害来讲,则维州缓而关中急。那么,为唐朝考虑,应该选择哪一头?悉怛谋对唐朝而言,虽然是归化,而在吐蕃来讲,他仍然不免为叛臣,叛臣受诛,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况且,李德裕所说的是利,牛僧孺所言的是义,匹夫徇利而忘义,尚且引以为耻,何况是天子!譬如邻人有牛,逃逸进入我家,有人劝哥哥归还,有人劝弟弟扣留。劝归者说:“留下这牛是不义的,而且会导致诉讼。”劝留者说:“他家也曾扣留过我家的羊,那时候他们讲过信义吗!牛是大牲畜,卖了可以富家。”以此观之,牛、李之是非,就很明显了。
华杉曰:
维州事件,是非分明。但是,前有牛僧孺,后有司马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牛僧孺是党争,只要是对方立的功,我都要把他破坏掉,这个逻辑虽然坏,但是成立。司马光的逻辑呢?他完全没逻辑。那维州本来就是唐朝城池,被吐蕃夺走。如今拿回来了,怎么还成了不义?这就是所谓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讲道德;你要是跟他讲道德,他又要跟你讲感情了。
国家最大的义,就是保护自己的人民,维州之利,就是国家之义。这才是维州事件的大是大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