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从何处寻?”此主题不断引人沉思,连连抛出疑问,美的定义是什么?美在何处?其次则是如何寻美?为何寻美?诸如此类问题的回答众说风云,因为“美感”是一种人的心理现象,我们对事物美的感觉其实来源于心理感受对象化到事物本体上,也就是书中提及的“移情”。
宗先生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认为美是客观的。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关于事物“美”的评判,取决于此事物本身在人心里引起的内心共感,任何个体的异性使这感观没有绝对相同的感受,也同时不具有相同的“美感”。我很喜欢书中所谈:“诗人华滋沃斯曾经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这句话表达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
从现实来讲,最近反复循环李博禅老师创作的琵琶独奏曲《晚秋》,沉浸于琵琶连绵悠扬的琴声中,将我带入唯美意境中,引出无尽的夹杂着哀愁与温暖回忆与追思。作曲家们不断创作新乐曲,其新节奏旋律也必须符合一部分人的审美价值情感,每个人的心绪及思维各不相同,对于同一节拍或同一旋律感观共情感当然也不同。书中对于这一观点总结为“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情感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那么从一定程度可讲作曲家是“高明的人”。
我认为“美从何处寻?”满是奥秘,需要深入探寻,现在只可对其进行浅层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