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教我们如何行仁,这一章可以说是核心,告诉我们行仁从何处下手,怎么下手,所以非常重要。孔子一生都在努力践行仁的境界,子贡当然也很想学到,就问老师,“如有广施恩惠于民,而又能济众生于患难者,何如,是可为仁乎?”这个人如何,算不算是仁?“广”不仅事上广博,心上也是非常广大。“民”是人民,“众”是众生,在对象上来讲,众生的意义比民更大,民只是人道,众生是六道乃至十法界,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济”救济、帮助的意思,众生处于患难当中,发愿去救济,帮助他们解脱。广施恩惠于民叫仁民,济众于患难叫爱物。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要做到广施普济,从哪下手?亲亲。先孝敬父母,这是爱的原点,博施普济都是孝心的推展而已。儒家的境界非常广博,子贡设果问因,问的问题也是相当有水平。一般人只理解一个天下,太小。要把心量扩展到整个宇宙,一切众生全部都要普济,这个仁才做到圆满。
一般来讲,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布施。用物质、钱财供养他人,有吃不饱饭的就给他饭吃;需要衣服穿的就给他衣服;需要什么就布施什么,叫财布施。将真相、真理讲清楚,让人闻法后明理,解脱烦恼,知道怎么做人、做事。譬如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弘法,就是法布施。让众生解脱畏惧、忧患,有痛苦给他以安慰,有苦恼帮助他解脱,有恐惧能够让他安心。譬如,怕黑不敢走夜路就陪他走一程,牲畜也都怕死,不忍食其肉,这都是无畏布施。三种布施是讲大类,每一种里面又都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讲博施、广施。其中法布施最为殊胜,因为听闻正法能让人觉悟、开智慧,知道怎样幸福、快乐的生活,而这种利益是金钱买不到的。布施是因,如是因得如是果,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子贡问老师,真正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怎样?算是仁吗?老师回答他说,岂只达到了仁,已经是圆满的圣人境界了。尧舜都没做到,以此为病。做不到是不是就不做了?当然不是,还得做。仁要学,善事要做,博施也要去行,但是要有方法。下面孔子给学生开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学仁的方法。境界广博找不到入手处,这就是入手处。“立”是第一层境界,意思相当深广,首先是立志,“志于道”自己立志做圣人,也帮助别人志于道,这是第一步。立不只是立志,还包括行,立定了志向就得力行。“达”的境界比立高,“立后则言达,达者通达”,已经有成果了,可以说是圆满了,通达无碍。通到自性,达道成圣了。雪公讲“举凡天地人三才之道,以至六艺百工,皆须求其通达”。也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才叫达。“欲”就是愿望,有这样的愿望才能称为仁者,而且愿望是真的不是假的。
“自己与人既立既达,博济之事自能为矣”,自己跟别人都成功了,立、达做到之后,“博济”之事很自然的就能做到了。因为这是本来具有的德能,自性本具。子贡从果上问怎样做到博济?孔子从因上讲,教给他为仁的方法。“能近取譬”,“仁之方”,朱子《集注》解释说,“
譬,喻也。方,术也。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于此勉焉,则有以胜其人欲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矣。”近取诸身,就是先从自身下手,我有这样的愿望“欲立”,譬之他人,也欲立,知道他人所欲的跟我一样,然后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这叫恕。想到自己必定想到别人,所以“恕之事而仁之方也”,这就是仁的方法。“于此勉焉”,照这样努力的去力行,“则有以胜其人欲之私”,总有一天可以战胜人欲之私。有自私、有人欲,天理就难站住脚;胜人欲、放下自私,就能“全其天理之公”。大公无私是真理,彻底放下自私自利,才能证悟宇宙的真理、天理。有私,就永远做不到仁。
朱子引程子的话说:“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属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仁,可得仁之体。”程子这番话相当有水平,不愧是大家之言。手足痿痹,中风、偏瘫了,手足不能动弹,医书说这是属于麻木不仁,手脚麻木就不仁了。这个说法“最善名状”,很容易让人们从手足麻痹去体会仁的道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天下万物没有遗漏的,全是一个自己,这才是仁的境界,不二了。认识这个道理,宇宙没有一个地方不能感通的,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中医用身体做比喻,讲得很好,不管哪个部位,哪里的细胞都跟我一体,假如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就叫做麻痹了,麻木就不仁。中医讲气,气贯穿得到的地方,就有感觉,比如最末梢的手指、脚趾,出现一点点状况,都能感知。如果气贯穿不到,手足就麻木不仁了,实在讲那个部分就不属于自己了。通过这个比喻,就能了解,真正要达到仁的境界,达到圆满,必定是自性的德能全面恢复,才是健康的人,才能感觉宇宙中每个角落任何众生的疾苦,他们的需要,然后去帮助他们,否则,就不是圣人的境界。有麻木就不仁,跟手足之不仁一样。
“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是圣人了。整个宇宙的所有众生,都能感通、都能帮助,这是圣人的大功用。“仁至难言”仁的境界太广博、太深远,不容易讲,子贡到不了这个境界,说了未必能懂。所以孔子跟他讲,先立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好好的去力行,自己这么做,也帮助别人这么做。这就是仁之方,学仁的下手处,这样子贡听起来能受用。“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孔子要让子贡这样观察仁的这种境界,领会仁的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