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
㊣五音令人耳聋;
(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
㊣五味令人口爽;
(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与译文。
1、
1884年,尼采出版了一本书叫《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在自序里称赞这本书:
“像一口永不枯竭的泉井,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后来,这一句话被中国的某些学者借用过来称赞《道德经》,再后来,以讹传讹。现在这一句话已经被世人谣传成了尼采对老子的评价。
其实,尼采是无辜的。
一向蔑视女性的他从来都没有,也不可能对老子说出如此“露骨的表白”。问题在于,为什么人们会乐意将错就错呢?我觉得,是因为尼采的对老子“表白”,也正代表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心声。所谓的“满载宝藏......唾手可得”其实既是一种赞美,又隐含了一种批评。只是如果我们自己说出来恐怕会遭人围啄,所以就假借哲学狂人尼采的名声以壮胆。
2、
《道德经》就像是人生考卷上的标准答案,你明明知道它是正确的,但有时候心里还是会忍不住问一句:
这是为什么呢?
“五色令人目盲”,为什么?“五音令人耳聋”,为什么?“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又是为什么?如果你是一个直性子的人,可能就会质问老子:
我不想听你告诫我绝不能这么做,我只想知道我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3、
所以,《道德经》的确是一口智慧的泉井:
老子只告诉了我们汲水的原理,但是并没有告诉我们凿井的诀窍。
更没有告诉我们:
为什么只能喝井里的泉水,而不是天上的雨水呢?
这个原因,我们需要从一个老鼠实验说起。
4、
在1953年,来自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两名年轻科学家詹姆斯·奥尔兹(James Olds)和彼得·米尔纳(Peter Milner)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给老鼠的大脑中连接一种刺激装置,可以使其大脑分泌多巴胺(俗称:快乐激素)。
然后将这个装置连上电钮,让老鼠可以自己触碰到。实验的结果是:
老鼠一直废寝忘食地按电钮,直到精疲力尽,甚至“爽”死为止。
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多巴胺”究竟是何方神圣,竟然可以让动物为了它心甘情愿地去死?
5、
这个问题的答案多种多样,生理学界也是吵来吵去。直到2000年10月9日,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森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这个谜底才算是盖棺论定。阿尔维德▪卡尔森的研究指出: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一种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
这是什么意思呢?
6、
其实我们人类的大脑中存在着150亿左右的神经细胞,人的大脑之所以能思考,身体之所以能运动。都是因为“信息”可以在无数个神经细胞之间来回穿梭无阻。而问题在于:
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存在着间隙,就像两座山峰之间隔着一道悬崖。
也就是说,信息要想传递过去,就必须要跳过这一道悬崖。
但是,不争气的“信息”就像是一个大家闺秀。不仅胆小如鼠,而且是体育特差生,根本无力完成这项任务。所以,神经细胞摊上“信息”这么个扶不起的阿斗,只好徒叹奈何,自己想办法解决。于是每当有“信息”要传递的时候,神经细胞就会让自己的突触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生理学名称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
背起“信息”,跳过悬崖。
没错,多巴胺就是其中一种主管情绪的神经递质。说得形象一点:
信息就像是孙悟空,多巴胺就相当于是筋斗云。没有筋斗云,孙悟空哪都去不了,而没有孙悟空在大脑网络里来回穿梭,人类便不会感到快乐。
也就是说,作为“筋斗云”的多巴胺使这一切成为了可能。所以生物学界给它起了一个亲切的外号叫快乐激素,多巴胺越多,我们就越快乐。因此,本质上多巴胺就等于是大脑的一种奖励机制。
7、
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
在远古时期,人类在经历了长期的饥饿后,找到食物或者发现猎物时,大脑就会分泌出多巴胺。
由此推而广之:
当我们玩游戏通关、当我们买彩票中奖;当我们学业进步,当我们工作升职;当我们洞房花烛,当我们初为父母等等。总而言之,当我们做了一件大脑喜欢的、或者说对身心有利事情时。大脑就会奖励一些多巴胺给我们,好让我们继续去完成类似的事情,如此周而复始。
这个现象一般被叫做:
“多巴胺奖赏回路。”
8、
那么,我现在说得难听一点,我们人类终其一生,不过是像条狗一样在追求大脑将“多巴胺”这块骨头扔给我们而已。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结论:
大脑其实是通过多巴胺来控制人类的,就好像老板通过钱来控制员工一样。
如果没有工资,员工便没有工作的动力,如果没有多巴胺,人类便没有活下去的动力。也就是说,人类本质上只是基因的奴隶。
9、
谈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为什么人会对某种东西上瘾了。比如像烟瘾、酒瘾、赌瘾、毒瘾等等。现代医学已经证明:
抽烟、喝酒、赌博、吸毒;恋爱、运动、巧克力甚至是购物等等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地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
其中最难戒掉的,就是毒瘾。为什么呢?
10、
因为毒品本质上就相当于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可以说是多巴胺的情敌,会跟多巴胺抢着护送信息。虽然毒品跟多巴胺同属于神经递质,但是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说多巴胺是矮穷矬的人民币,那么毒品就是高富帅的黄金。
你愿意选择多巴胺的自行车,还是毒品的法拉利呢?可想而知,最终信息们无不抛弃了多巴胺,而踏上了毒品的贼船。久而久之,多巴胺失望离去。
因为大量的神经递质(毒品)由外部获得,大脑就会减少内部产生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而信息渐渐地跟毒品建立了稳定的关系,相当于是领证结婚。然后突然有一天,信息发现毒品是典型的富二代渣男。于是将毒品告到法院,起诉离婚。作为法官的大脑看了诉状,忍无可忍。
一锤定音:同意!
11、
然后,我们试想一下:
信息早上出门时,法拉利没有了,自行车也早就被气走了。于是,信息只好待在家里生闷气。这个时候,吸毒者便会感到痛苦。尽管没过几天,备胎多巴胺还是骑着自行车去找信息。(这是大脑一种自动修复平衡的功能。)但是信息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心里却承受着一种巨大的委屈。
因为坐惯了法拉利的人,是无法在自行车上体会到快乐的。吃惯了燕窝鱼翅,怎么可能咽的下粗茶淡饭呢?这时候,信息有两个选择:
第一,永远跟毒品断绝来往!但要在自行车上心如枯井的度过一生;
第二,复婚,把毒品找回来!哪怕在跑车上逍遥快活的度过一年。
最后,世界各地普遍的数据是:
至少97%以上的人都选择了复婚。
“不吸毒,毋宁死”成了他们的人生信条。所以,我们不得不悲叹,吸毒者的结命运,并没有超越实验室里老鼠的结局。
12、
现在,终于真相大白了。原来相对于生理上的“毒瘾”来说,更难戒的是“心瘾”。戒毒之所以难,本质上并不是由于没有了毒品你就会痛不欲生,而是吸食毒品时所体验的那种超级快感让你欲罢不能。因为当你尝过了毒品的鲜美以后,多巴胺对你来说就味同嚼蜡。
也就是说,你几乎已经失去了感受快乐的能力。如果用一种诗意的表达就是:
"曾经沧海难为水。"
13、
讲一个弘一法师的故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一天,他的老友教育家夏丏尊前来拜访,中午时分,弘一法师开始用餐:一碗白米饭,一碟咸萝卜干。
夏丏尊不忍地问:
“只吃咸菜不会太咸吗?”
弘一法师说:
“咸有咸的味道。”
饭后,弘一法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
“没有茶叶吗?开水是不是太淡了点?”
弘一法师说:
“淡也有淡的味道。”
初读这个故事,不禁被弘一法师的禅定心态所折服。于是我问我自己,如果你是夏丏尊,你能吃得下吗?我心里的回答是:"应该能的吧。"好,就算你能吃得下,那么再请问,如果是让你一辈子都吃这样的简餐素食呢?我一下被自己问到哑口无言,我想:
如果真的只有一种活法,让我在一碗萝卜干米饭和一瓶安眠药之间选一个。我选安眠药的几率可能会更大。
我也知道世界上一定千千万万个贪食如我的吃货们,会选择后者。可是,我们仔细想一想:
那些吸毒者自杀的原因跟我们选择安眠药的原因,本质上真的有区别吗?
14、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问:
毒品,似乎跟老子的本章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吧?
可是,真的没有关系吗?对于我们来说,老子所谓的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或者佛家所谓的三毒贪、嗔、痴;五欲财、色、名、食、睡等等,谁又能保证它们一定不会变成我们精神上的毒品呢?
你或许又会说:
这些东西虽然对我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但相对于毒品的魅力而言,就等于是村妇比之于西施,怎么相提并论呢?
没错,起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后来看到了马克▪李维斯的一句话,我改变了看法,那么马克▪李维斯是谁呢?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你好!欢迎来到新统国学的世界,这里是当代人的国学院!我是紫侠狼,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90后,研究《道德经》十四年,累计读书2.5万小时,目前正在全网连载《酷说老子》,每天更新,预计全书120万字。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会竭尽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帮你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壁垒,用我十几年来搭建的知识体系为你架构一条通往《道德经》的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