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贾平凹女儿诗作引争议”的相关内容并未多在意,直到今晚偶然看到被称为“诗”的几篇贾女士的大作,顿时打破了我对诗词的一贯认知。
本着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态度,我搜了她的作品来拜读,或许是我读书少,着实欣赏不来这种充满“味道”的作品。一番阅览下来甚至有些不适。
诗词作为我国千年传承的文化艺术,它对我们有着深远而不可取代的影响。研读诗词意境之美甚至是一部分人的精神追求。
放眼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的流派多不胜数,但从未有过哪个流派是如此直白庸俗到难登大雅之堂的地步。不说大雅之堂,恐怕连餐桌茶台都上不了。喝酒品茶间我们总不能说:“来,咱们品品这句‘手捏一块屎’吧”?
品评文学作品古来有之,可这种“屎、尿、屁、性”的玩意儿要怎么品评?麻烦那些认为贾女士是当代李清照的文坛大触们出来教教我等无知之辈。
但凡你们能在自家餐桌茶台上把这玩意儿从意境到情感品出个三七二十一来,我就承认它是诗。否则别拿这种东西来侮辱诗的定义,它不配!
一首好诗应具备引人入胜的意境,激起共鸣的情感,富有张力的基调,由浅入深的韵味。试问贾女士的作品占了哪一条?
贾平凹先生曾评女儿的作品:“那些句子是她这个年龄人的句子,是这个时代的句子。”对此我想说:对不起贾老先生。我父辈不这样造句,我辈也不这样写诗。这个时代更不是这种基调。
创作有自由,传播有责任,评论有底线。这话多对啊。
我本不是个喜欢轻易评价事物的人,但对此事件实在忍不了,这就像信仰被践踏,敬重被诋一般叫人心绪难平。
那些痛批普通人不懂诗歌的作协大佬们,传播倡导文学作品中的正能量本就是你们的本职,如果一门学术轻易就能被民众熟知,那还有所谓业内人士什么事?俗语:要你们何用?不过我个人倒是很好奇贾女士的大作中有什么正能量值得传播倡导。
活在当下太平盛世,每个人都有创作自由,如果贾女士实在想抒发人类本真的情怀,不妨另创流派成为一代鼻祖。不要再称此等大作为诗歌,“诗歌”这个词高攀不起。
诗歌在我心里是婉约含蓄是豪放激昂,是情意悠长是天地万象。唯独不是浊言秽语的日常。综上,烦请放过广泛认知上的“诗歌”吧。我不希望将来有朝一日外国人看到如此大作就误以为我们中华传承了千年的诗文化皆是此等充满味道的东西。就因为我们的砖家把那些“味道作品”也称为诗歌。
不希望时代的进步,个性的自我变成文化传承倡导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