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让生病我我爬起来写完这篇文章。
马哈维亚,天生的摔跤手,夺得国家摔跤冠军,因生计不得不转行。从此立志要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世界级摔跤冠军,为印度培养第一个世界级摔跤冠军。天公不作美,连续四胎,皆为女儿,梦想又一次搁浅。当两个女儿把一个男孩子揍得鼻青脸肿之后,马哈维亚看到了希望,发现两个女儿是为摔跤而生,于是开始了对她们进行地狱模式的训练,千辛万苦,两个女孩都在国际摔跤中名声大噪,成为传奇。
关于父母让孩子嫁接自己梦想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暂且不表。 感人至深的是父亲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特有的英雄气息,那是一种对女儿所特有的英雄气概让。小山村的保村,女孩子摔跤,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剪掉女孩子的长发,更是匪夷所思,村名指指点点;从素食到肉食,挑战妻子甚至是自己的信仰,一步一步把自己逼到传统理念的对立面。种种舆论嘲讽面前,马哈维亚,铮铮铁汉,在女儿面前默默负重,没有丝毫的怯懦,不藏着不掖着,以一种理所当然的自信来压倒一切。这是父爱,特有的英雄气质。
我不禁想到我的父亲——那个满头白发的农村老头。一样的小山村,不,更村,更偏。保守、赤贫,重男轻女……你所能够想到的传统农村的模样,这里都有。女娃娃念完小学就不读书的,是普遍情况;十几岁就定亲的,一大把;不重生女重生男,是的,因为生女儿是倒贴型,刚长成劳动力,就要进婆家的门。在这样的风气之下,第一个扭转村里女孩子命运的人,是父亲,而我和妹妹,就是他所有的坚持。
那个赤贫的年代里,所有的书包都是妈妈们缝的布袋,直到希望小学送慰问品我才知道原来双肩书包叫做保健书包;几块钱的凉鞋总是一穿就断掉,以至于我经常怀疑自己的脚是不是有问题;带着一盒米去学校蒸熟然后就这咸菜吃一个星期,就是寄宿生活。这样的环境里,父亲是唯一一个坚持给我念书的农民。他从来不会拖欠我的学费,当别的孩子回家催学费时,他会跟我说我的已经交齐了,安心念书就好;当别的家长在斥责女孩子读书费钱,不给去学校报名的时候,父亲却已经给我买好了我要的资料书,还经常说,学习上的钱,我和你妈都会给你的,安心念书,好好读。所以,小学二年级开始,爸妈开始外出卖蘑菇挣钱,供我们读书……
我也亲眼看着,在我念高中的时候,同学嫁做人妇或者村里人娶的媳妇比我小几岁;也有人在父亲面前说养女孩亏本,还念什么书?父亲,一直坚持着,从未放弃过。反而在我念初中时,决定回来种田,理由是不能只挣钱,而误了我们的成长……
也是多年以后,我察觉到我和别的女孩子不同,我们村,和我一样大的女孩子,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问爸爸,当初为什么那么支持我们读书?他说:“一生,很长,你们的未来,得自己说了算。”
大学毕业以后,虽然依然是个普通人,但是命运却真的在自己手里,走出了小山村,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风景,经历了不曾经历的精彩,始知:这一切美好的基础,是父爱的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