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美帆又恋爱了,他们是在一个理财讲座上认识的。
一段时间接触下来,美帆感觉跟他很能聊的来,呆在一起很轻松。
只是,当男友支支吾吾地跟她坦白550万日元债务时,美帆第一次意识到,理财讲座上相遇的浪漫叙事,终究要面对计算器的残酷验算。
原来,男友父母在他读大学时,以他的名义向银行申请了最高的助学贷款。
也就是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男友竟然背上了550万日元的巨额债务,他还不能不认!
美帆也懵了,这可是550万啊!
这笔债务不算利息,光本金就相当于:
美帆两年多的薪水总和; 在东京足够支付一间公寓5年的租金; 每天要省下750日元,持续20年……
这是原田比香在《三千日元的人生》中,为24岁的美帆设置的重大抉择。
比她之前打算换租到更便宜的地方,想省钱买房,以便能领养那条很像她之前养过的,叫花生米的小狗,以弥补当年心中的愧疚的事,还要重大的多。
她如今面对的不只是婚姻选择题,更是一道生存哲学考题——是选择世俗理性的“及时止损”,还是将债务纳入自己的人生资产负债表?
小说用这个极端案例,揭示了“三千日元人生”的核心命题:
每一个微小选择都是对未来生命的预支。
母亲知道这事后,一向温柔和善她态度坚决地反对他们在一起。
姐姐给她算了这笔债务意味着什么。
按现行利率每月还三万零五百,20年才能还清,总还款额将高达720万。相当于每天少喝两罐咖啡,或是放弃今后十年所有的旅行计划。
想换房子养狗?想都不用想了。
当姐姐把这份“人生减法表”推过来时,美帆突然觉得喉咙发紧——那些一起在便利店分享300日元饭团时,男友故意把最后一口让给她的温柔,正在被换算成冰冷的还款期数。
她盯着手机里和男友的合照,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屏幕——就像那天在杂货店,她对那个3000日元的透明茶壶做的一样。“人的一生啊...”奶奶的声音突然在脑海里响起,“就是由三千日元这样的小钱买的东西,选的东西,做的事情组成的”。
但现在摆在她面前的不是茶壶,而是一个价值550万日元的灵魂拷问:当爱情变成长期负债,还要不要继续分期付款?
转机出现在涩谷站。
父母和她终于看到了男友设计的海报—— 夜空般黑色背景上,金色的星点勾勒出女性的侧脸和月亮,唯独唇上一点朱红,像夜空中浮起的一颗心……
她突然想起他说过,设计最快乐的时候,就是看到陌生人站在自己作品前发呆的样子。
此刻父母正凝视着这张海报,沉默得像在美术馆看展。美帆知道,他们终于看见了550万债务之外的东西:那个会为了作品有深度,而熬夜改稿的男孩。
父母做出让步,想要见见他。
最后,在父母和奶奶倾力帮助下,男友的债务时长从20年减至10年,利息也从3个点变为1个点。
当父母摊开那份写着500万借款的协议时,美帆突然想起奶奶那两个茶壶,当初价格不菲的茶具,在二十年晨昏交替中,早已将成本分摊成每日不到300日元的温柔。
此刻的550万债务,就像奶奶那套皇家哥本哈根茶壶:看似昂贵的初始投入,终将被时间冲泡成日常的滋味。“用久了就值了”——奶奶擦拭茶壶时说的话,此刻有了新的注解。
美帆突然懂了姐姐的选择——当年姐姐为了孩子放弃工作,现在自己为了爱情接受债务,两种选择背后,是同一套生存算法:以当下抉择,置换未来叙事权。
这也恰恰印证了书中奶奶的生存智慧:所谓人生,不过是用无数个琐碎的选择,买下无法退货的命运罢了。
在算法推荐最优解的时代,美帆的选择像一颗叛逆的种子。550万日元的债务如同放大镜,照见当代青年共同的生存困境——当教育变成负债,婚姻沦为风险管理,我们是否还有勇气说“经历本身即是价值”?
从我们离开学校,真正踏入社会,也就无时无刻不在与钱打交道。
从纠结3000日元的茶壶到签下550万协议,美帆突然懂了:所谓成年人的自由,不过是看清所有价签后,依然敢为心动买单。
当银行利率与爱情利率出现差价时,或许真正的理财智慧,就是像奶奶那样看清:
人生最大的复利,从来不在还款计划表里,而在那些深夜,当你看着恋人熟睡时还紧握的左手——那上面沾着永远洗不掉的颜料渍,突然觉得,明天的三千日元,好像也没那么难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