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义、杀人放火,如果给这样的人的惩罚是石化成石灰色的雕塑,你可能会认为他们是罪有应得。那如果是贪污受贿徇私舞弊,同样的惩罚也是让他们变成冰冷的雕塑,你是否还会觉得对待他们不能心慈手软。那如果是闯红灯、随地吐痰、下载盗版软件,这样的事情也要惩罚他们变为雕塑,现在的你,会怎么想?
从一开始城市中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石化人事件,到石化的雕塑在城市中蔓延,政府机构的介入让暴露在众人眼前的事实不那么“透明”,还有层出不穷的猜测:极为吸人眼球的八卦剧情、上升到威胁国家安全的猜想,而专家的卤水点豆腐却吓坏了所有人,全社会的恐慌带来的是人与人彼此之间信任度的降低,对任何事物的高度戒备和怀疑。而最后石化的事例变成城市的常态,媒体的对此事的曝光率也下降至为零,而这时候社会上的大众更多的是关心自己,也学会了和这种恐惧朝夕相处,当文人的“丑”导致石化的观点在转载中慢慢被大众接受和认可,虽不知是大家给这种无法解释的现象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落脚点让自己心安理得,还是因为转载舆论的作用让人盲目的相信,你却又无法验证这种观点的对错只能去相信。而面对这种绝望,有的人没有坐以待毙,他们用欲望去填满自己:暴食、色欲、贪婪、骄傲、嫉妒、暴怒,这几乎验证了七宗罪中所有人性的恶行,但是即使做善事的人在抱起孤儿朝镜头微笑的一刹那也被残忍的石化了,按照文人的“丑”观点这样的结果显然不那么合情合理,但是可能只有那个石化的人心里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纯净没有任何虚伪的动机。当世界只剩下几个人的时候,他们开始抱团,也许这样让他们不那么孤独的死去,老教授的出现道出了一切:人都是自恋的,这就是人性的弱点。而作为人这个大群体的他,骨子里有这种弱点。
整件事的过程都像极了我们现在处于的网络媒体:一个点的新闻热点的曝光,到一连串的时间线的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各种猜测,到最后政府机构、新闻媒体和普罗大众等全面的参与到后来的公示事情真相,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环,当然也会有人的漠不关心,但最后让这件事情发展成一座雕塑,矗立在那里,时间久了,大家看淡了没有了好奇,就把它遗忘,因为还有其他更为新鲜的热点抓取你的眼球,然后就这样,一座座看不见的雕塑就这样摆满了大街小巷,这其中有人性的丑恶,当然也会有真诚的善心。
如果把郝景芳老师的短篇小说《雕塑》当作是一部恐怖电影来看,你一定好奇的想知道故事的结尾、带着类似上帝的审判惩罚那些“丑态”人类的幕后凶手是谁?而就连像金庸先生武侠小说里扫地僧一样存在的老教授,一样的道行和悟性也难逃石化的噩梦。凶手是谁已经不言自明了,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讽刺的是佛陀存在般的老教授,即使心知肚明,也束手无策,因为他存在于你的大脑里,基因里,你无法去摆脱和掌控他,即使你刻意的去逃避或者积极的去正视他,哪怕只有一瞬间,他也会趁虚而入,让你成为他的俘虏!
如果把类似西方世界对人性恶行的分类seven deadly sins (七宗罪)中的骄傲、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在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表现都要判罪,而且是不可逆转的变为石灰像,没有心跳,一个固定的表情,你是否还觉得这样的惩罚是当然的,还是太过严苛?
那么究竟人性的丑恶该被无情的唾弃和定为罪状?《头脑特工队》中的sadness忧忧,在大部分人看来这个消极并让人厌恶的情绪,应该永远被抛弃在角落,但是最后却成为拯救的关键,因为没有哪种情绪是多余的,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不需要刻意的加以掩饰, 不管大众把它们区分成好与坏,在适合的人、时间、地点都有其发挥的必要和作用。
乔布斯的“求知若渴,求智若愚”是一种贪婪,当这种贪婪用在学习工作上那会是你前进的动力,希望每个人善用所谓的人性的丑态,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