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一段:
本剧定位权谋,宫斗,不是武打,故本剧武打不是重点,如果强调武打,一是失了本剧重心,而是单调,因为本剧前面有打斗场面了。
于是在开头部分则以笑打开场。
在剧中加笑点,抖包袱,调节正剧的庄重刻板,效果明显。这也是本剧比较缺的部分,搞笑的桥段略少,本集相对比较均衡,其他集则厚重有余,轻松不足。
前面太子誉王针锋相对的场面,将人物性格拿捏的比较到位,太子的浮躁,誉王的沉稳,太子重物,誉王的沽名钓誉。场面冲突,表演也有张力。
言豫津给太监赏赐的细节,也可以说言豫津在剧中的地位。
性格比萧景睿八面玲珑,为人世故,处事圆滑。与太皇太后对话,更突出其乖巧和活泼。
太皇太后一段非常棒,人物性格饱满,有张力,在轻松活泼背后,暗藏杀机,让人胆颤。
这就是讲故事的高手,先让大家放松,然后在笑过之后,立刻一句话把所以神经绷起来,看似识破,但外人误会,有误会,又不是误会,是糊涂人明白,明白人糊涂。谐音的小包袱,吊足胃口。
通过误会,然后然失态不重要,同时剧情上引起郡主误会-->引出庭生--->给靖王投名状。
故事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只有靖王出现略显横空出世感,但从影视作品上说,是必须的。
影视作品必须紧凑,场景不能散。
信息不能穿插交代,否则就是艺术片了,把众多信息在少数几个场景中拿出来,是基本功。
小说的因果和合理,和影视作品的表达不一样,影视作品只要交代到已经很不错了。
梅长苏的将错就错从戏剧冲突上看很好,但属于可能的真实,这是戏剧性的追求,剧情和实际的差距必须要有。
梅长苏将错就错,不甚合理,但这是引导剧情进行的必须,否则,无法衔接。
还有可以增加紧张气氛,在整个场景中从玩笑中过度到紧张,顺理成章的引出郡主与梅长苏的宫内漫步。不然太不合理了,怎么让郡主追出来,怎么让三个主角汇合。
在出门一点,言豫津表演到位,将看似散漫的公子哥,表现了另一面细心周到,礼数周到的一个世家子弟的教养凸显出来,使人物形象丰满。
靖王的出现时剧情的需要,生硬但必须,否则故事要交代的太多了。
人物出场在剧中不需要过分考究,只要基本合理,而且加强冲突即可。
让三个主人公在一个冲突的场景中出现,是作者要发力的表示,也是高潮将启动。
庭生就是这个冲突的开关,着力点。
把几方的关系以及十几年前的故事拉扯在一起,并展开下一步,或者说进入正题,说紧不紧,说慢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