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大门外,有一棵焦裕禄亲手栽下的泡桐树。兰考人都叫它“焦桐”。
当年的小树苗,如今已亭亭如盖。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人来到这里,仰望树冠,环抱树干。他们有的是兰考的百姓,有的是慕名而来的游客,更多的是全国各地到焦裕禄干部学院培训学习的领导干部。在这里,他们感叹时光的变迁、国家的发展,思考人民公仆的使命与担当。
在焦裕禄弥留之际,组织上问他还有什么要求。焦裕禄说,我死后不要为我多花钱,省下钱来支援灾区,我只有一个要求,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先,在焦裕禄精神里,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公仆情怀,至死不渝。
如今,沙丘已成沃土。当年埋葬焦裕禄的那片沙丘,现在是焦裕禄纪念园、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焦裕禄烈士墓的所在。在焦裕禄烈士墓旁,经常有一个中年人忙前忙后,为前来参观的人们主持拜谒仪式,讲述他和焦裕禄的故事:1963年春天,他不满一周岁,身患重病,家里无钱就医,母亲抱着这个奄奄一息的孩子在门前哭泣。正巧焦裕禄到乡下走访,看到这一幕,急忙安排救治。孩子救活了,一年后,焦裕禄却去世了。父母把这个本名张徐州的孩子改名为“张继焦”,希望他能继承弘扬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看到那么多人因为焦裕禄的事迹而感动,曾经担任过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馆长的张继焦十分欣慰。
一切为了人民,这就是焦裕禄的公仆情怀。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这就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根本立场。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
“怎么称呼您?”面对不识字的苗族大妈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在福建东山,谷文昌带领干部群众打水井、建水库,筑海堤、造盐田,植树造林,防治风沙,把风沙肆虐的荒岛打造成绿意盎然的东海绿洲;在云南大亮山,杨善洲践行“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义务植树造林22年,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经营权无偿移交国家;在湖北来凤,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为民造福;在四川北川,为了抢通抗震救灾的“生命线”,兰辉顾不上找寻自己的亲人,为了让工作不欠账,宁可自己的身体透支……
在脱贫攻坚前线,为了帮助老百姓致富,李保国把家安在了太行山区,研究出苹果生产管理的128道标准化程序;黄文秀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条件艰苦的贫困山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了让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廖俊波常年为项目建设、园区开发奔忙,老百姓说他是“和农民坐一条板凳的人”。在疫情防控一线,钟南山的判断掷地有声,张定宇拖着病弱的身躯四处奔走,张伯礼、陈薇等医学专家身先士卒,勇闯武汉,一批党员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焦裕禄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党员领导干部秉持公仆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人民立场,恪守人民至上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建党初期只有50余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如今成长为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靠的是什么?中国历史上一再上演“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中国共产党执政70余年,不仅跳出了这个历史周期率,而且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靠的是什么?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离不开对公仆精神的不懈追求,离不开一个个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一批批新时代的“焦裕禄群体”,无私奉献,忘我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