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约翰

今天一口气看完了这本短小的书,只能说也太短小了,前面部分还拖拖沓沓的,感觉一篇长博文就能表达清楚。

采用了对话的书写方式用来启迪人思考我为什么来到世上,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其实很多哲学类书籍采用对话阐释,这最早源于苏格拉底,最近的被讨厌的勇气也是这样的方式,但这一篇只能说内容相当单薄,只聚焦一个存在的意义这个问题。

但读完还是能让人思考一下当今时代到底该如何度过这一生,在和平的年代,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巨量的信息追赶着,就容易形成被动的生活方式,层出不穷的节日庆祝,广告商告诉我们要过的有仪式感。

细数一下一年有多少个节日需要仪式呢?有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八月十五、小年,有国家性的,劳动节、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有西方节日,毕竟是个全球化的时代,情人节、妇女节、由此延伸出来的五花八门的520、521、中国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元旦,还有自己的节日,生日、结婚纪念日、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孩子生日,数一数一年到头几乎每个月都有两三个日子,如果都需要仪式感才能表明自己活过,那真真太累了。最后累了自己,富了厂商,一般人等自己孩子上学、老人生病需要钱时估计也没几个铜板在口袋啦。

所以越在这样的时代越容易迷失自己,越要有选择的去接受信息,独立思考,知道自己内心喜欢什么,由自己的兴趣出发去获取信息也是一种能力,否则一辈子被动地推着向前,直到近于死亡才猛然醒悟从来没有按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方式活过。虽说人生一场大梦,但谁不喜欢做个好梦呢。

如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呢,其实说白了要有独立思考能力,不要被别人、甚至是被社会pua。是的,一个社会越高效合作的向前发展越需要大量不会独立思考,只会干活的人。就如同蚂蚁这个群体一样,大部分是工蚁。

这本书就指出了这个问题,可就如何主动选择我没有看出有什么更深入的启迪。

如今世界所倡导的西式民主,说实话,旅居海外的九年时间,我也在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更好的一种方式,其实美国的效率低的可怕,打个比方,家门口的一条公路修了三年还没修完,我已经不能用震惊来形容了,我实在怀疑这样下去,美国还能维持几年的强大。

可是这边教育所强调的人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毫无疑问是对的,那为何还效率低的令人发指?也就是说他所倡导的和这个社会执行的之间有巨大的鸿沟。

我现在都觉得自己的中年叛逆一部分是醒悟,一部分是受这边风气影响。

其实应该找到自己的路,我不应该被这个环境影响的很深才对,我自己是有这方面的警钟可是我这个人大约有太强的适应能力,这是生存的技能之一无可厚非,但是正因为这样很容易被大环境pua,正确的观念应该是任何事情都是正反两面,有利有弊的。

人是社会性的,在这个体系中谁又不是一颗螺丝钉呢,谁能不当螺丝钉呢,你不想当这个螺丝钉去到另一个位置,客观上讲也是另一种螺丝钉。

那转变的应该是什么呢,好像只能是自己内心的观念了,也就是既然都是螺丝钉那么就要做一个快乐的螺丝钉,如何做快乐的螺丝钉呢,从自我兴趣出发,做能让自己快乐的工作。

说到这里,还是转回我们老祖宗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每个人量身定制的发展自己兴趣或者所擅长,并且整个社会给予个体足够的尊重、宽容与机会,让个体有时间沉淀、深耕他喜欢的那个领域去成才,那么个体能够快乐的做贡献,整体也能高效的运转,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才是双赢的社会。

思考的有些多了,捋顺了逻辑是这样,西方的尊重个体应该初衷也是这样,可现今西方的效率却低的可怕,而东方2000多年前的孔子所倡导的也势必是走歪了道路,过于强调集体、权威,忽略个体的能动性,效率是高了,30年完成西方200多年的发展,但如果太过了也不是长久的。

不得不说理想与现实执行上的差距太大了,社会机器太复杂,也许如道家所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地球上没有人可以去操纵这个机器。

转回到现实,我们作为个体,追求幸福快乐理所当然,只要不损害他人,那就随心而活一点吧,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长期调动自己这个螺丝钉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垂垂老矣的时候不负此生。

那么现在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喜欢什么?

你每天在做吗?哪怕只有一小时。

你在乎社会的评价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