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马加《黑色的河流》读书笔记

1.作者简介:吉狄马加(1961—),彝族,四川凉山人。代表作诗集《初恋的歌》(1985)、《一个彝人的梦想》(1989)《遗忘的词》(1998)、《梦的和弦》(保加利亚版)(2005)等。其诗被译为多种外文广为流传。他是当代诗潮中少数民族先锋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创作不但在彝族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开拓了中国当代诗学的意义空间。

首先,他以独特的言说方式呈现了彝族人的历史文化、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使读者对这一古老文明的历史风貌和高贵灵魂可感可亲。其次,吉狄马加有深刻的人类意识,使他成为今日中国诗坛上为数不多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并注重与世界对话的诗人。吉狄马加的诗歌在突出彝族文化特质和表现其民族精神的同时,超越了特殊民俗符号的表层意义,从人类文化与人类精神层面进行思想开掘和艺术升华,力求民族性和人类性在深层意蕴上达到统一。

2.诗歌《黑色的河流》:“我看见人的河流/正从山谷中悄悄穿过/我看见人的河流/正漾起那悲哀的微波。沉沉地穿越这冷暖的人间/沉沉地穿越这神奇的世界。/我看见人的河流/汇聚成海洋/在死亡的身边喧响/祖先的图腾被幻想在天上。/我看见送葬的人,灵魂像梦一样/在那火枪的召唤声里/幻化出原始美的衣裳。/我看见死去的人/像大山那样安祥/在一千双手的爱抚下/听友情歌唱忧伤。”

诗人以“黑色的河流”形容彝族人古老的葬礼的悲壮场面。当彝人同胞走完人间的旅程,来自四面八方的彝人簇拥着死者的遗体,缓缓地行进着,如一道黑色的河流,“从山谷中悄悄穿过”,“漾起那悲哀的微波”。“黑色的河流”,表现了彝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沉重的自觉意识,在他们看来,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存在着至死也不可割裂的联系。在这条黑色的河流上,“人性的眼睛闪着黄金的光”,这里的“金光”,是对彝族人尊重祖先、尊重历史的生动展示。他们不仅有顽强的生,还有安详的死,生也认真,死也认真,对生死存亡都能郑中处之。

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有一句台词“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在《黑色的河流》中,也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把死亡提升到了一个人类性的高度。

对于死亡,纪伯伦简单明了地说,“死亡,不足为虑”,因为“死亡只不过是人类和上帝及自然,建立更为完美的新关系开端而已。”“死亡除了是赤裸裸的融入风中,和融入阳光之外,别的还是什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