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例研究,之前听说过这个词语,但并不是真正的了解,直到10月22日下午去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听了申老师的讲座之后,才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们为什么要做好老师?养家糊口,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实现职业的归属感与生活的幸福感……答案有很多。申老师列举了于永正的故事,曹文轩的故事和林庚先生的故事。于永正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爱好京剧、书法、绘画、文学,总能将他的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课堂上来,学生觉得上他的课趣味无穷。曹文轩回忆自己的语文老师,上课当下雨时,把雨作为上课的题材。钱理群《用最自由的方式享受学习》中,提到自己的老师林庚给予学生的是生命的浸染、熏陶,这种生命化的教育的背后,是老师对学生传递着一种生命的承担意识,教会他们享受上课、享受学习、享受考试。申老师总结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生命的一种状态。要做一名好老师,首先要想上好课,其次要有底蕴。想上好课,做好课例研究必不可少。
课例是课堂教学的实录,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或其中若干教学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在互助与反思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教研活动。在今天信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课例研究的素材有很多,现场观课,课堂视频,课堂实录及课堂叙事。为什么要做课例研究?第一,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在舒尔曼对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中,职初教师与经验教师、专家教师在原则与原理性的知识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差别主要在于案例知识与策略性知识,他得出结论:教师是反思的实践者。教师的学习是依托案例的,教师的理解是基于案例的,教师的交流是借助案例的。第二,是被名师的成长个案证明的;比如,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法就是从上海名师沈蘅仲的课例中琢磨出来的,王崧舟把研究名师的课例称为自己专业发展的“葵花宝典”。在此,申老师给了我们一张专业成长的保险单,即读书与读课,通过读书“内练一口气”,通过读课“外练筋骨皮”。怎么做课例研究?申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专题分析法,情境填空法及结构复查法。专题分析法即针对教学中的某个专题(如导入、提问、朗读、概念教学等),选取多个课例进行研究,总结出一系列的方法来。在此申老师列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四种方法,开放式质疑,引领式质疑,激趣式质疑,谈论式质疑;开放式质疑中,教师几乎不做任何提示与引导,直接让学生自由发问;引领式质疑中,教师明确质疑的角度与方法,先给学生做出质疑的示范;讨论式质疑中,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后再质疑。情境填空法即课例研究者面对课堂教学中某个较难处理的情境,不是直接看授课者的处理,而是自己先考虑怎么做,之后将自己的想法与课例中的处理相比较,从而发现问题解决的技巧;结构复查法即思考这节课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有没有一个清晰的线索?作者这样设计的理念是什么?
听完申老师的讲座,不禁联想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很少用开放式质疑,更多的担心问题跑出自己的预设,把学生拉不回来;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喜欢对学生的一个个发言一一附和、帮腔,一一评价,一一概括其意思,担心沉默、冷场而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 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 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表扬以“很好”为多,正如申老师讲的”棒棒糖”课堂。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要研究说话的艺术;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回应,慎重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即视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如珠玉般的宝贵而给予尊重的态度,以及消除粗话或含义不清的言辞,精心选择那些能给每个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言语来上课的讲话方式。正如申老师所说,你的一句话可能改变一个人,选择恰当的说话方式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第二,多读经典书籍;做一名教师要有一定的底蕴,底蕴来源于我们脑中的知识,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自己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决定了学生视野的广度和深度。第三,多研究课例;平常听的课有很多,真正静下心来研究的却很少,听完本次讲座后,我决定照着申老师所讲的方法好好研究听过的每一节课,包括设计思路、问问题的方式、讲课的语言等,吸取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优点。
中原区历史地理教研员陈晓龙老师说,年轻人就几年;申宣成老师说,人的成长是在试错的过程,遇的多了,见的多了,失败的多了,也就有了大量的案例;愿自己在这短短的几年里,多一些经历,多一点反思,快速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