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心百匠|琴本无情,琴音有心

上一期提到了李泉拜师裴金宝老先生,从零开始选材造木,而孙冕则另一位张建华老师来到了北京,并对其中的一把南宋连住式古琴进行了分析。

其中,提到了“断纹”,所谓的断纹是指经过了上千年的变化,气候变化,包括弹奏人的弹奏、震动,没有经过一定的年代是无法形成。

不看节目,很难想象,原来琴也可以做内部结构透视,通过这个技术可以了解唐代琴、宋代琴、明代琴,各个朝代的琴内部结构,熟悉制琴和做琴。

而这项技术正是由故宫博物院的研究院郑珉中先生所发明,为了收集和保存研究资料,2003年,郑老先生首次提出为故宫收藏的四十余把古琴,进行透视扫描,也只有故宫藏琴才有这样的经历。

这项技术可以根据分析古琴的内部构造,并根据这种构造去模仿或追寻古人曾经的创作。

扫描出来的CT,可以看到古琴的灰胎厚度、木头、墙子、面板等的厚度、足石等的位置和厚度等。

每个朝代的古琴内部结构都不相同。比较遗憾的是因为当年的圆明园大火,上百张好琴都被烧毁。老琴难得,能够留存到现在的数量非常有限。

对于古琴的珍惜,裴金宝老先生也有故事,最动人的是他提到的益王琴与另一张琴的相遇,这两张琴均是明朝嘉靖年间,同年同月同人同款式制作,均是涂桂所制,分别了四百四十七年以后,在裴老先生家重新再聚。

对于他们的相遇,就如裴老先生所说的,不可名状。裴老先生对琴的喜爱也非一言一尽之,他把琴当作人来看待,这完全是人和人的感情了,所以在两琴相遇再分离后,也控制不住内心的酸楚。

琴本无情,琴音有心,古琴更多的也是裴先生与前人交流的一种时空对话的通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