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搜了下“家长陪作业”。
一看,笑到快要岔气。
气到脑出血的、心肌梗塞、河东狮吼的,应有尽有。不信,你看:
数据显示百分之七十的家长陪写作业时都会情绪暴躁。
小侄子,今年读一年级。每次回家看到的不是他妈妈辅导作业的歇斯底里,就是小侄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在做作业。
嫂子向我吐槽:每次陪写作业,都要怀疑人生。
其实,对陪写作业的家长们而言,同一个世界,同一种心声。
可面对妈妈的苦口婆心,小侄子并不领情。他“告状”:妈妈特别凶,每次写作业都要骂我”。
看!孩子不开心,家长也心力交瘁。那么,应该如何激发小孩子的学习动力呢?
“宝贝,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后才能过上好日子。”
“同学们,知识改变命运,你们只有吃学习的苦,以后才能不挨生活的难”。
……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喜欢孜孜不倦地教导孩子或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但,他们真的听得懂吗?
未必。
关于学习,就不得不提学习动力。
事实上,学习动力分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是持久的。对应的,外在动力则是短暂的。
事实真相是:绝大多数孩子的学习离不开家长的“威逼利诱”或学校、老师的奖惩。可外力的持续作用,就算是一匹马,鞭子抽得太猛了也会跑不了是一样的道理。物极必反,用力过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作为父母和师长,只有引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让孩子觉得学习是有趣的,才能真正触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
换句话说,无论小孩还是大人,内在驱动力才是学习路上的“永动机”。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引发孩子的求知欲呢?
一,分享孩子的劳动成果。
对了孩子而言,每天上学就是他们的“劳动”。主动和孩子谈论学校发生的见闻,比如“宝宝,今天老师今天教你们什么了呀?”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就是在和孩子分享他的劳动成果。
二,要让孩子有成就感
成就感不等同于成绩好。
第一名,只有一个。如果家长和老师过度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好坏衡量学生,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不断消减,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成绩好的学生虽然更容易得到青睐,但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的学习也会因受外在动力牵引,更容易患得患失。
而成绩中下的孩子,在学校得到的关注少和正向反馈少,他们会越来越不喜欢学习甚至还会破罐子破摔。
让孩子有成就感,可以是类似:“孩子,你在学校学了语文、数学、英语那么多科目,特别的不容易。这样,孩子会觉得,原来成就感不一定是因为成绩好,分数高。
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心。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罢。真正的教育,源于对人的灵魂感兴趣。否则,再多的技巧也只是解决无关痛痒的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