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钱是万恶之源。
有人说,钱是万能的,任何事情归根结底有钱都能解决。
有人比较中庸,他们认为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很多事都变得不易。
个人目前的观念觉得,以上三种看法,其实就是没钱人、有钱人和普通人的区别。
没钱人,会认为就是因为没钱,让自己如此苦难,然后愈演愈烈。
有钱人,更多时候表现为有时间、有自由,自然可以有更多精力去做一些与钱无关、去做一些单纯因为想要或者需要的事情,然后越发美好。
普通人,明白钱的好,需要为资源而奋斗,在升级打怪的过程中,时而庆幸自己的拥有,时而碰壁难受。
说到底,还是财富观念、财富思维使然。
作为一个普通宝妈,带娃近4年,从怀孕到养孩子的一路上,看着孩子的成长,也见证着金钱的重要性。
从娃会走路说话起,每个月长身体,单独给做吃的、买2-3套衣服穿这类基本操作,再买几套绘本来看看,买点彩泥、涂画本、彩笔啥的,感觉已经很省了,合计起来一个月千把块是需要的。
去年,生意景气,老公每个月给的零花钱多,咬牙给2周岁娃报了一个3000的英语网课,之后慢慢就能嘚吧嘚说几句,还挺装逼的。去年,还两个礼拜就带娃出去蹦跶一趟,虽然也算“穷游”,买个门票、吃个午饭、晚饭,一天的周边游也要300左右。
今年,疫情下,每个月的零花钱就紧凑了。近半年都没给娃买过啥,除了四季衣服这种必须添置的,以及日常超市碰到什么酸奶、饼干啥的吃的。
4月份的时候,偶然加了一个英语启蒙的课,去体验了一番,觉得好神奇、好有趣、娃也很喜欢,一看价格一年2800元,就犹豫了。想了想,还是等原来3000元的课学完了,再说吧!
之后,还体验过一些有趣的数学课、自然拼读课、语文阅读课,都是一年千把块、近两千,也是不了了之。当然,也觉得娃一天光英语和看动画片就得看半天平板了,看那么多,眼睛看坏了都会。
5月份的时候,隔壁小朋友家有涂画本不分我娃玩,我娃喊着要,想了想,给买了一套30元5本。
下午,娃在看某APP的动画片,看着看着跟我说要我帮忙,一看,要付费,一年两百多。这APP前两三个月我们就接触过了,确实做得不错,就是要付费,一直没有付费。今天又遇到这问题,想了想,现在好一些的APP基本上都是要付费,既然喜欢,刚好有一个月的,那先买一个月好了。
6月份的时候,隔壁小朋友家都在玩溜冰鞋,娃吵着要,一查,一套百来元,想了想,感觉孩子才三周岁多,玩不来,就说不买。
今天,又在说要买了。想了想,百来元也不多,付款的时候,显示银行卡余额不足。最后,还是买了,把微信余额提现去买了。觉得百来元买个兴趣,想要就买呗,想办法赚回来就是了。
买完后,还是有些心累的,主要是觉得最近心态不太对,感觉钱不够用,这就是不对的状态。
今天不禁就想问自己:
一个普通宝妈口袋每月要进多少钱才够?
看看自己的花钱方式,感觉很省了,花的钱也不是花里胡哨的,必须、需要的居多,当然想要的也有,一边庆幸还买得起,一边又觉得日益增长的开销与口袋进账之间的矛盾重重;一边觉得过得其实挺“奢侈”了,一边又觉得自己还很“底层”。
隔壁的邻居,总能给娃置办各种“新奇”的“道具”,孩子看到别人家有,虽然知道有些东西不是必要的,但是娃一直吵着要,咬咬牙,就买了。
而另一邻居,她家里啥玩具都没有,娃一来我家,就啥都十分感兴趣,彩泥、画画、看书、滑板车、自行车,啥都要碰一碰、玩一玩。
突然发现,不管物质是否丰富,孩子都能快乐成长。而且,物质并不是最重要的,买不买得起是一回事,孩子想要啥就买啥也不对,孩子更需要的是陪伴和正确的教育。各种东西,买了,自己心安了,不陪孩子玩,东西闲置在一边,买了又如何?孩子更需要更想要的是一起玩耍的愉快。
我想,我自己也需要温柔而坚定的心态以及更科学的育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