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清明,我就想起米凉粉、艾蒿粑、水煮蛋、百果灯和坟上的青草。
※:艾蒿粑又叫清明粑,粑皮糍糯,有浓郁的艾蒿菜香味。口感润滑,咸而不腻,回味悠长。
这个时节,人们往往会想起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好似在阴雨连绵的天气中,人影浮动尽显万千愁绪。
但是,在我还是孩童时的记忆中,还没有那么浓厚的愁思。所以更打动我的清明诗句是王维的“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清明时节必不可少的祭祀扫墓,在我的家乡叫做“上坟”。清明前后,时间并不固定。家里人通常都会提前准备,购买好“上坟”祭祖先需要用到的百果灯、香烛钱纸等,还要准备好带去墓地的各种食物,基本就可以出发了。
老老少少一大家子从中午出发,开车到墓地需要一段时间,到了之后还需要爬上山。因为在火化还没全面推行前,几乎都是土葬,墓地的位置往往都不是整齐规划的陵园。
祭祀的方式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上百果灯,三是供奉祭品。
整修坟墓通常都是男人的活儿,要爬到墓地上方清除杂草,培添新土。一方面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也是祈祷故人保佑子孙后代的兴旺福满。
坟墓整修好之后,就要插上百果灯,纸钱也会挂在灯上再点亮灯。所以在清明前后,往往能看到山坡上点点星亮,纸幡飘飘的特有景观。不过,后来由于点灯容易造成山火,就被禁止了。
供奉的祭品一定会有水煮蛋和水果,还有一些时令的特色食品以及家里带来的饭菜。家家必不可少的就是米凉粉了。
作为贵州最具特色的夏季消暑风味小吃,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欢。薄薄的长条状,看上去色泽嫩白,质地细腻,吃的时候放上特制的油辣椒,风味独特。
“上坟”吃饭是有仪式的,那就是在开饭前,先盛出两碗“水饭”供在墓碑前,然后点香蜡,焚烧钱纸。家人顺着作揖磕头,供完之后,把“水饭”一泼,就可以开饭啦。
放在保温盒里的饭菜还有余热,不过冷了也没干系,大家都吃得很香。席地而坐围绕在一块儿的家人畅所欲言,交流谈心。还有一件事不能不提,那就是供奉的水煮蛋都是给最小的我把它吃掉,说里面饱含着先人的祝福。现在回想起来,又何尝不是家里人的期待与祝福。
傍晚四五点,差不多晚饭结束,就开始收拾东西一起下山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