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入了极度的压抑失落中。外表看上去没事人一样,但这样的负面情绪磋磨久了之后,就变成了对自己整个人的否定。于是,看到《整理情绪的力量》这本书时,便决定好好读读。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给我的一个提示:该赶紧收拾旧心情朝天阙了。
拿到书的时候有一点点失望,封面单独看是挺好的,但是有点太小家子气了,很像时下街边流行的鸡汤文书籍。这对于一本立志教人整理情绪的实用性书籍来说,略感轻浮。
书共有六章,分别是:不生气的理由、整理情绪的12个关键、不烦躁的理由、不被孤独和悲伤击垮的理由、不被阴暗情绪侵蚀的理由和不失去内心张力的理由。
光看目录会有逻辑性欠妥的感觉。第一、三、四、五、六章可以算作对常见情绪的梳理,第二章则有方法论的意味。那么将其放在第一章或者第六章进行总结的时候阐述似乎较妥。
第一章“不生气的理由”主要讲了如何面对愤怒,一共分了十七个小节。
七个小节讲了为什么不生气,包括:生气需要花费时间成本,体能成本,导致人丧失判断力,阻碍沟通,给他人坏印象,无法认清事实,再生气也无法改变别人。
十个小节讲了怎么办的问题,包括:受害者的心态不可有(把一切当作咎由自取);愤怒之下隐藏着其他情绪(时常留意,不忘倾诉);不受愤怒困扰的人(前进的力量会消除愤怒);转换愤怒的能力(负能量也可转为正能量);痛快地倾吐情绪(创造一个可以容纳自己情绪的场所);缺乏信赖关系,生气毫无用处(爱可以容忍愤怒);责备女性前要知道的事(女性会判断同性“是敌是友”);责备男性前要知道的事(女性会判断异性“我喜欢还是讨厌”);愤怒的根源(女性愤怒的根源是“希望被爱”);整理愤怒。
那么,问题来了。很明显,这一章里面既讲了“为什么”也说了“怎么办”,但是在“为什么”的部分里插入了“怎么办”的内容(指“受害者的心态不可有”一节)。同时,两方面的内容都涉及了,第一章标题“不生气的理由”就不大妥当了。
就内容而言的话,可能是因为大道理大家都明白,所以无非也就是老生常谈。但有一些句子还是会让人有所触动。如:
“不要轻易把自己变成可怜的受害者。不论面对怎样的现实,也要说这样没关系,挺起胸膛继续前进。”(P16)
虽然很难,但是也许假装做几次,就会以为自己真的可以了。
“前进的力量越强,负面情绪就越弱。”(P21)
是啊,忙着追逐梦想的人,连眼睛都是闪闪发光的,哪有时间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人居高临下地看待对方时,就会变得易怒。”(P27)
就像打顺丰快递小哥的司机和怒踩小贩一屉包子的男子一样,他们自以为是的“居高临下”,就让人倒退回猿猴时代了。
“你准备对别人生气的时候,首先要确认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因为一点小事崩塌。”(P28)
大概对最爱我们的人,我们会最肆无忌惮吧。
第二章“整理情绪的12个关键”,如题所示,讲了12个整理情绪的方法。包括:握住情绪马车的缰绳(用爱游刃有余地驾驭情绪);以情绪更新法改善现状(转换行动、语言和思考方式);积极行动转移注意力(渐渐不再生气);积极言语消除烦躁情绪(“希望”二字带来积极心态);转变思考方式以更新情绪(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专心考虑该怎样做(只要整理情绪,问题就不会扩大);问题与情绪分开思考(心情再差,也无法解决问题);少一些好恶标准(扩大心的容量);太无私的人无法整理情绪(不再迁就他人);独处以整理情绪(直面情绪,察觉心声);不执着于自己没有之物(喜悦而感激地发现已有之物);相信人可以改变(意志与努力最重要)。
如前所述,这一章设置的位置有问题。看起来应该是“方法论”的部分,但是放在这里割裂了全书的整体感。同时,内部小节的设置也比较凌乱。这一章总结“怎么办”的时候,应该算是作者在思考如何整理情绪时提出的系统性办法。那么,这12个关键要不然就是独辟蹊径、言之有效,要不然就得将人人都意识的问题提炼成标准或规律。很遗憾,作者都没有做到。
而从内容方面来看,这一章提出来的“关键”依然有散乱的嫌疑。这些关键点无疑都是有用的,如果能够做到的话。但是在成书的时候,这些关键点之间没有联系,就好像是作者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一样,缺少规划。
不过,其中有一句话挺不错:
“遵从自己的欲望,听凭它的安排,寻找自己的快乐,应该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径了,要记得关注寻常、普通的幸福。”(P61)
是啊,让自己开心不就是幸福吗?谁说“寻常”和“普通”就与幸福无关呢?
第三章“不烦躁的理由”讲的是如何面对烦躁。
“为什么”部分说明了烦躁给自己制造障碍,给他人坏印象,难获幸福。
“怎么办”的部分主要提出的方法有:充分利用等待时间;只做自己做得到的;不要把日程排得太满;用幽默和笑容;找到烦躁的原因;不拘泥于小事;宽以待人,大度待人;不为不必要的信息困扰;认真做准备;协调自己和周边环境;不受他人烦躁情绪影响;分开考虑“可以解决”和“无法解决”的事项。
如前所述,这章存在的问题也是散乱。既讲了为什么不烦躁,也讲了烦躁该怎么办,标题仅冠以“不烦躁的理由”,不妥。另外分节的时候比较随意,第一章讲了很多愤怒的原因,在这一章里面烦躁的原因只变成了三项。当然不是说一定要对称,但是难道烦躁的原因就只有三种么?即使只是读本,也应该考虑到科学性。
内容上,给出解决烦躁的方法的确可行,类似马列课上讲的“一分为二”、“主次矛盾”。谁都知道的确是这样,只是谁都知道,却做不到。例如讲“过度苛求也会导致烦躁”的时候说:“但是要注意到自己烦躁的极限,快要越过临界点时就放松下来,采取‘算了吧’这样的态度。”如果,一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烦躁的临界点,在将烦与不烦之间可以选择的话,还烦什么呢?
当然,这一章里有一些观点还是挺有意思的。比如:
“烦躁的人是因为处于允许她们烦躁的状况下才能如此,他们认为周围的人应该能发现自己心情不好,或许他们无意识地期待着周围的人问一句‘你怎么啦’”。(P69)
大概一些爆发性的情绪都带有表演性,很多时候只需要一点安慰和关心就能度过了。
“越是对人生有一番打算的人,就越容易把自己的日程表排得太紧。不要贪心,重视优先选项,有时也需要‘敢于不做那些不用做的事情’的勇气,痛快地去芜存菁。”(P78)
一休经常说,不要着急,休息休息。我们在忙碌的时候,是不是很久没有让自己放空了?
第四章“不被孤独和悲伤击垮的理由”,分为两部分:孤独和悲伤。
孤独部分
产生孤独的原因包括:“想和他人有所联系却又无法联系”的分离焦虑;我们都在靠他人的评价而活。
提出的解决办法有:享受独来独往的乐趣;人本孤独(理解“他人正是因为无法彻底理解才有趣”);孤独的创造力(不要逃避,积极地利用它);整理孤独(为自己而活)。
穿插在以上两类中的小节有:感到孤独后的反应(独自克服,或选择依赖);两个人的孤独更可怕(让孤独变本加厉的两性关系);自我牺牲的爱和占有欲强烈的爱(牺牲了一切却得不到幸福)。
直观上,这一部分比前面的章节更乱。首先,“不被孤独击垮的理由”在哪里呢?其次,上述穿插的小节想要说明什么问题呢?
不过,有一句话大概是说出了孤独的本质吧。
“在自己想要依赖别人的时候,孤独感才会袭来。”(P100)
对于普通人而言,在人生路上,总会有一个人前行的时候。如“独钓寒江雪”,放眼望去,白茫茫大地上一片寂寥,还是会害怕的吧?
悲伤部分
不被悲伤击垮的理由有:每一个人都会悲伤;悲伤背后更多的是喜悦(失去时才懂得什么最重要);悲喜交织,苦乐相伴。
如何面对悲伤的方法有:树立目标;与压力为友;常怀感恩之心;爱让心变得强韧;给内心排毒;避免徒增不必要的悲伤;用尽全力生活。
可能因为心境原因,感觉这一部分写得还不错。虽然不被击垮的理由不够充分,面对悲伤的解决方式也很陈旧,但是有一些想法还是很发人深省的。
“越是像空气一样理所当然存在的东西,在失去的时候会给人更大的打击。”(P121)
因为这一份“理所当然”的自信,所以在落空时不仅会有失去的痛苦,更会是对自信的打击,从而产生对自我的怀疑。
“人之所以会把悲伤当成避难所,是因为这样做有着轻松的一面,可以用不顺利的过去和现实来当不作为的借口。”(P135)
所有对“原本可以”的设想,都是因为现在的不得意吧。在假想的发展中,构想“本该”的美好,不是正证明了对现在的无力和无奈吗?
第五章“不被阴暗情绪侵蚀的理由”,讲了怨恨、嫉妒和自我厌恶。
怨恨部分包括:怨恨是最可怕的情绪(受害者心态催化怨恨);不被报复牵着鼻子走(聚焦自己的幸福);思考“对自己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别把责任推给对方。
因为这一章包含的内容较多,所以势必会有走马观花的危险。怨恨部分所占比重最小,讲不清楚也是情理之中了。这部分第一小节算是讲怨恨的原因,后面三节是讲的如何应对。
是否有用,举个简单的例子。作者认为可以“提出一些无伤大雅的‘报复’”,“如果对方多多少少有一些罪恶感,可以要求对方‘那你请我吃饭吧’,提出这种无伤大雅的‘报复’。对方心情也会因此轻松一些,有时双方的关系也会因此改善。”
如果,都到了“怨恨”地步,“那你请我吃饭吧”这句话还说得出口吗?当然是否有翻译不准确的因素也未可知,权作个人见解吧。
嫉妒部分包括:
拒绝攀比;嫉妒会因连带感而变大;受人嫉妒时的应对之道;吃醋源于自私;两性的嫉妒温差;整理嫉妒(普通篇):把嫉妒当作成长的动力;整理嫉妒(恋爱篇)。
从上述小标题就可以看出本章内容条理性的欠缺了。首先吃醋和嫉妒是一回事么?个人感觉在两性或者朋友之间,吃醋的原因更多是因为不自信。其次,与前面章节相比,缺乏对嫉妒发生机制的阐述。
其中,“对于绝对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人类是不会产生嫉妒的。”(P152)还是很有道理的。
自我厌恶部分包括:
应对自我厌恶;不要期待过高;不拿自卑当借口;从不断失败中学习;信心有多强,可能性就有多大;体现价值的环境由自己创造;整理自我厌恶。
同嫉妒部分一样,此部分缺乏对自我厌恶产生原因的描述。内容的话,也举个简单例子吧。
作者在“整理自我厌恶”时提出的办法之一是“尽量以好心情度过一天”,她指出“人们大多是因为生气、嫉妒和孤独等负面情绪才陷入自我厌恶中的,如果一直都保持心情好的状态,也就可以呆着骄傲生活下去。”
只是轻轻地反问一句,如果每天都能保持好心情,还会陷入自我厌恶吗?
第六章“不失去内心张力的理由”,主要讲了三种情绪:拖延、后悔和不安。
拖延部分主要讲了应对拖延症的一些方法,包括:
应对无力感;工作上的干劲只能靠自己激发;守旧会为消极情绪加码(不要畏惧改变);怎样走出瓶颈期(静静等待灵感到来);忙只是消极逃避的挡箭牌;多一些喜欢,就多一些干劲;整理拖延症(学会有技巧的工作)。
后悔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应对内容:
为了未来,不要否定过去;不重复同样的错误(感到后悔时要向前看);应对负罪情绪(承担责任);应对纠结情绪(与对过去的悔意做了断);以感恩与学习代替悔意;整理后悔(要反省,不要后悔)。
不安部分主要提出面对不安的解决途径:
不安背后的恐惧(不安多半是杞人忧天);让梦想变变为现实的法则;利用不安情绪(为消除不安而行动);切忌焦虑(按照自己的步调来);太敏感会导致不安(让自己迟钝一点);让一切顺其自然(不要把自己塞进理想的框架);整理不安(即便无法消除,也可以减弱)。
第六章和第四、五章一样,都讲了不止一种情绪,包含面是广了一些,但是内容上比较贫瘠。而且前三章都只讲了一种情绪,后三章却包含九种,不禁让人怀疑难道是因为前三章的情绪比较重要吗?
另外,既然后三章都讲了不止一种情绪,在目录的时候却完全没有进行区分,文内亦不明显,又算败笔之一。
本章也有一些好句子,如:
“之前走过的路无法改变,要接受自己最好的选择。虽然会反复几次,但是对过去太执着的人会失去未来。”(P206)
是的,做出选择时候既然已经深思熟虑了,那么就是综合当时所有情况做出的最佳选择。时过境迁之后,再来后悔,似乎是对不起当初一心想要为未来负责的自己。
“不要去为还没有到来的时光担忧。”(P218)
既然还没有到来,那就会有翻盘的希望吧。要知道,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总体而言,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事先没有进行计划,或者是作者本身就缺乏谋篇布局的能力。文章前后逻辑混乱,除了老生常谈以外的办法,都显得有悖人情。同时,每个章节的例子显得太匆忙了,因为缺乏真实性而没有代入感。这样的例子放在文中,既不能还原该种情绪的日常状态,又不能协助文章表达思想,完全多余。
读罢此书,收获还是有的,那就是整理情绪只能靠自己了。就像Miss肖曾说过的那样,不要再问“为什么”,想想“怎么办”吧。明天就是现在的果,那么,就重新努力吧。
从现在就开始,种自己的园地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