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名家教育研究院 2022-03-25 12:07
纲要:
1.高考命题原则及内涵
2.高考命题的具体要求
3.高考备考应对策略
4.高考备考的重点关注内容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在已经取消考试大纲的情况下,今年教育部明确了高考命题的十项原则。原则大多都是宏观层面的要求,到底如何理解与落实?在2022年高考进入后期备考的阶段,我院特推出此文,希望广大高三教师和学生要特别关注。
2022年将会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2022年的高考命题必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加强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2022年的高考命题,靠刷题备考的模式很可能风光不再。会更多出现开放性的试题,以改善学生的思维模式。必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大了考试的灵活度,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将会被高考分辨出来。
这里要特别注意:高考命题依据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及国家课程标准,具体要求是,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加强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引导教学培育学生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教育部要求各地要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激励保障机制,提升国家教育考试队伍能力和水平。
2022年高考命题原则与应对策略
一、方向明确,立意鲜明,情景新颖,贴近实际
内涵:
高考命题应体现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试题要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将考查内容进行包装,坚持“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原则。
备考策略:
1.关注时代主题。时代主题有哪些?主要包括和平、发展、改革、开放、复兴、教育革命、技术创新、道德建设、现代辩证思维、人道主义、人权与民主。
2.关注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有哪些?主要包括精准扶贫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五四运动精神、女排精神、女足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中国抗疫精神,民族自主独立精神,中国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3.关注新材料精神。新材料情境有以下特点:
(1)指向“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语文学科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论述类文本、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阅读;革命文化体现在散文阅读、小说阅读等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作文题目材料阅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2)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表现为爱国主义、责任、感恩;智育,表现为能力、素养;体育,表现为身心健康,包括运动科学、心理健康;美育,主要包括审美、鉴赏能力;劳育,主要指的是实践精神。五育相通相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考查基础,变换情景,设问科学,注重创新
内涵:
高考试题具有“重基础、重应用、重时事、重生活”的特点。每年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而且起伏不大,变化的是背景材料和设问角度。
同样的考点知识,今年这情境,明年那情境,今年这样问,明年那样问,标新而不立异,交叉而不偏离,年年创新,常考常新。
解读及备考策略:
1.要有战略定力。
面对复杂的高考试题,要善于抽丝剥茧,拂去迷雾,抓住核心和本质。通过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要进一步完善日常考试双向细目表,找准常考考点。此为不变。
2.要与时俱进。
理解新的背景材料和设问角度。
善于理解“新瓶”之新的内涵,既研究“香蕉”,也研究“香蕉皮”。比如,语文诗歌鉴赏,可能会设置大量的阅读情境,事实上只是“香蕉皮”,本质上还是考本诗歌的思想情感。这种设题方式,一方面增加了读题的难度,另一方面作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必须结合文本、理解文本才能解答,避免了诗歌鉴赏模板化答题的弊端。
三、入易出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
内涵:
高考为了保证选拔功能,试题必须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较难的题目,考生一般入题较易,之后会发现解题的方法很多、路子很宽,但越走越窄,越来越难。试题层层设卡、环环相扣,每一问都要拦住一批考生,只有最优秀的才能走到底。
解读及备考策略:
最好的试题一定是有层次性,有淘汰性,有辨识度的。
跳入题海容易,难的是真正跳出题海,很多人都被淹死了。
四、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体现能力
内涵:
高考命题不留教材版本痕迹,陌生甚至前沿的背景材料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但考点知识都是考纲要求内容。考生在考场上看题时间少,做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想”就是思维,高考试题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进而体现考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解读及备考策略
读文(信息的输入与整合)。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依据与来源。当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提高,如果学生考前见过这方面的背景材料,阅读速度自然提升,考前的选题尤为重要。
(1)树立“文本为王”意识
一是文本的整体意识。把握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把握命题意图、命题思路、命题角度,形成答题者的答题思路;提炼出关键词,如抒情句、议论句、中心句、文眼句等。
二是文本的联通意识。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把握不同文本、不同段落之间的互联互通,比如散文与诗歌,有形散神不散特点,具有抒情性,语言丰富多义性。比如,小说和戏剧都是塑造人物、揭示矛盾、反映现实的文学体裁
三是文本的母体意识。坚持“答案都在原文中”的思路和观点,包括探究题。
(2)善于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注意思维建模:
看题:包括显性信息,隐性信息。尤其要注意设题的陌生化表达。
审题:思考答题方向、答题角度、答题层次等,完成思维建模。
两个避免:避免审题不足,导致不全不深不透;避免审题过度,导致刻意拔高,想偏想多。
做题:思维输出的要规范----
规范性:思维流程规范、分条分层分角度规范、字体大小规范、字间距行间距规范
术语性:使用学科术语作答
精准性:关键信息关键词选用
简洁性: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恰当合理利用答题空间,各条使用空间分配,做到“一分至少一句话,一句话至少得一分”。
顺序性:由重要到次要排序
五、体现国情,公平公正,以生考熟,直击软肋
内涵:
命题者在编制每一道试题时都要考虑我国的地域及民族等因素,努力做到对每一位考生都公平。所谓“以生考熟”,就是用陌生的问题情境考查熟悉的知识 ,大家都没见过、没做过,老师也没讲过,这类问题能考查学生的能力,是考生的群体性“软肋”。
解读及备考策略:
1.对每一位考生都公平。就是考虑背景材料都是用这套试卷的学生应该熟知的,因此背景材料不会太偏、太怪,不能有城乡歧视、性别歧视、民族歧视等。
2.大家都没见过、没做过,老师也没讲过。凸显背景材料一定很新。
3.以生考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似考课外,其实考课内,很多所谓的新题创新题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依据和源头。
六、起点高,高屋建瓴;落点较低,回归高考评价体系
内涵:
比如政治有些问题好像提给总经理、董事长,甚至是县长、市长的。物理化学等理科类试题有的是尖端科研课题、甚至是获诺贝尔奖的问题内容,起点很高,但答案不会超越高考评价体系要求,落点很低。
解读及备考策略:
这里要求学生要有“升维思维,降维打击”的思维习惯,也就是说,对审题时要有比别人更高的维度,就能更加想清楚方向,在执行的时候,比别人更有力度,更严谨,就能作答得更准确。
七、重点必考,主干多考,次点轮考,补点选考
内涵:
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非重点知识轮流考。高考命题首先设定考查的重点内容和层次要求,使支撑学科的主干知识保持较高的考查频率,新考纲补充的考点要选择性的考,以此为基调展开考查网络,拓宽考查空间。
解读及备考策略:
1.为考点定性:区分出重点、主干、次点、补点,之后有针对性复习。
2.考查的情境设计:
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
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
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3.典型任务设计: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
八、共性好考,个性难考,试题开放,探究创新
内涵:
高考也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考查,共性考查比较容易,个性考查难度较大,因此高考试题一定要增大探究性,扩大开放性,体现创新性,从独特的角度对学科知识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考查,体现考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鼓励有独特见解、有思想水平、有创新精神的答案。
解读及备考策略:
平时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探究式教学,学生要注重探究式学习。个性的考查更多体现在开放性试题上,比如语文有些题目答案不是固定的,甚至两个答案可以是相互矛盾的,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综合考查:既指学科内各知识点融合,也包括学科间融合。
九、小口切入,深入挖掘,小中见大,思维穿透
内涵:
试题往往从比较小的一点切入,要求考生能排除干扰,小中见大,透过表面现象,从本质上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实际上是对思维穿透力及深刻性的考查,试卷中除了基础题以外,其余的都需要较大的思维量去穿透表面,触及本质。
解读及备考策略:
这里的“小切口”有效避免了以往的过于重视答题建模的现象,避免了套用模板的现象。
十、掌握理论,学以致用,学科价值,重在应用
内涵: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有所用,高考试题的学科价值在于考查知识的“应用性”,用知识解决问题,正是命题的目的所在。人文学科要与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相结合,自然学科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发展,使本学科试题更加具有实际性、应用性和学科性。
2022年高考命题有以下具体要求
一、要求1:试题设计不超出新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说明、教材要求。
本条具体明确了考试范围。关于此三者的关系,笔者认为,教材与高考试题是一对亲姊妹,共同的父母是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教材和高考试题本质上都是对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的落实。课程标准主要告诉我们教学的任务、原则、方式、方法;评价体系主要告诉我们考什么、为何考、如何考;教材是例子。
纵观近几十年来的高考命题理念,也经历了一个过程:较早的时候主要是考知识: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后来趋向于考能力:知识的应用;再后来提出要考解决问题能力: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灵活与创造性应用;如今,不仅仅考真实情境,还考做人做事:应对解决陌生、复杂、开放的真实问题。
备考建议:要再次研究高中新课程标准(2020版)。
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1)由“德智体美”改为了“德智体美劳”,比如,2019高考作文紧接着就考了“劳”。
(2)增加了“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备考中要特别要注意“六个下功夫”: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3)由“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改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方面”,启示我们命题会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4)由“学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改为“学习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事迹”,提示我们考题会出现革命、改革、模范人物等背景材料。
(5)由“感受作品中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改为“感受作品中革命志士、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的艺术形象”,增加了劳动模范这一群体。以上这些改变都会或显性或隐性体现在考题中。
二、要求2:试题要求,必须科学规范,目标明确,在学术上没有争议。
题目立意情境和设问应科学、可信、新颖、灵活,表达方式应合理、有效、准确、简捷。本条讲了试题命制的总体要求。科学,就是命题要符合规律,遵守规律,顺应规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新颖:就是要情境新、设问角度新;灵活,就是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效,就是指问题设计语言均有一定目的性;准确就是指问题设计语言均有一定指向性;简捷,就是要减少考生阅读量,避免无效阅读。
因此,备考中要注意精选试题,特别注意不要在以下类型试题中过于纠结:一是废题,所有人都会做的题和所有人都不会做的题,此类题没有价值;二是残题,存在争议的题,由于种种原因,出题时不谨慎,导致题目经不起推敲,不必纠缠于此类题目;三是偏题,高考几乎考不到,但出题人为了刻意增加难度而设的题目;四是怪题,题目给人感觉莫名其妙,无从下手,且考得意义不大。还要注意积累最易考的情境,主要包括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嫦娥五号、天问一号;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三、要求3:试题考查的学科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应具有合理的覆盖和比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本条指出了学科考查知识内容的重点。新高考前,主要考查理解、归纳、概括能力,以往的山东卷尤其明显;新高考后,则主要考查理解之后的分析、运用、实践、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命题过程中将会特别注意因文命题,以生考熟,问题陌生化,反套路化、反模板化;会特别注重应用性,要求学生用知识、观点解决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反模板化并不反对思维建模,二者不属于同一个概念。所谓模板化,是指学生在根本不阅读文本的情况下直接套用成型的模板;而思维建模则必须基于文本深度研读下,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确保作答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备考建议:
1.语文高考指导考生背诵记忆的知识只有三类:一是语言文字知识,如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字词句法相关知识。二是文学审美知识,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此外,还包括最新《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文学作品和背诵篇目等相关知识。三是中外文化常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常识。 2.语文高考的所有命题素材都离不开三个情境: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尤其是生活情境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 3.现代文阅读的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主要考查信息性阅读能力。信息性阅读能力的得分要点是:把握文本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4.现代文阅读的文学性文本主要考查文学性阅读能力。得分要点是:对作者的倾向和意图、作品语言与形式,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等,具有一定的认识。
四、要求四: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难易比例应配置合理。
本条讲了试题命制的规范化、科学性。试题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既是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教育公平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会感觉山东卷比较难,西藏卷比较容易的原因所在。
五、要求五:选择题的题干应围绕一个中心,和选项的关系一致,干扰项的有效性和迷惑性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各选项的结构和语言长度应大体一致,各题正确选项的分布要基本均匀。
本条讲了选择题的命制规则。要求选择题干扰项有效性,就是要求有区分度,能体现选拔性;要求干扰项有迷惑性,就是考那些易混、易错点,体现的是基础知识及能力的扎实性。在文本理解基础上,要研究总结“错误选项”设置特点。比如,选项与题干不吻合的问题,答非所问,不符合题干要求,不属于题干范围、不符合题干情境等。比如,语文考试中的逻辑关系不当(因果、条件、假设、总分、递进……),层意、段意、主旨、想象、手法理解不当,运用文本观点分析文本以外信息不当等。
六、要求6:非选择题考查主要的、重要的高层次学科能力,答题量和思维量与赋分值应合理。
本条讲了非选择题的命制规则。这里谈到的高层次学科能力,主要考查综合性、灵活性、开放性、创新性。思维能力分为六级: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维度,后三个维度属于高层次思维。分析能力,包含着逻辑思维、系统思维(结构化);评价能力,包含着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自我观点,思辨能力)、辩证思维(多元思维);创造能力,包含创新性思维,发现、创造,解一道题的新路径、作文写作独特的结构等。
备考中要完成思维建模(系统性),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提升答题能力。
一是训练横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主要针对“哪些方面”类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多个切入点构建答题路径。
二是训练纵向思维能力。主要针对“哪些内涵”类问题,按照由浅到深、由高到低的顺序,逐层“剥洋葱”。
(广东省名家教育研究院陈言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