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换了公司之后,工作是轻松了许多,但我也感觉自己突然没有了方向,潜意识里充满了矛盾:想休息,却害怕赶不上生活的脚步。
盘点一下2021年至今干的事:
2021年,由于要给公司的项目做一个前端框架,我买了4本关于前端框架的书。看了两本,大部分框架问题就解决了。我发现其实很多内容在实践中并没有机会用到。
2022年,我一直对web3D感兴趣,于是看了一些视频,学习了blender和threejs, 在B站看了一些视频,做了一些Demo.但似乎是为学而学,不知所用,放弃。
发现threejs中有许多线性代数的知识需要复习,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于是看了《微积分的力量》,突然领悟了微积分的实际意义。但发现计算微积分需要大量的记忆和练习。于是我在“数苑网”中把从小学到高中的知识点都刷了一遍。但知识点太多了,浏览一遍也花了两个月,太耗费精神了。我觉得数学真的需要天分,我可能到达不了想要的高度,放弃。
2022年底,ChatGPT发布,我觉得需要了解一下神经网络,买了《javascript深度学习》,但一直没时间看,到2023年底才略读了一遍。
在大学时,我看了朱邦复先生的《智慧之旅》,一直相信真正人工智能的实现应该要从易经中找答案,而西方数学实现不了真正的人工智能。其实我当初学习编程,努力提高编程技术,就是冲着人工智能去的。
直到我去了解深度学习,甚至后来的transform架构,我才明白,尽管这种基于感知机构建起来的深度学习算法需要依赖庞大的算力,消耗巨大的资源,尽管看起来它生成的模型对于人类是一个黑盒。但是语义向量空间就是代表了概念分类,卷积就相当于抽象。
这意味着,如果朱邦复的汉字基因理念能做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则是更加精细的实现,尽管它依赖的是庞大的数据,而不是个人巧妙的构思。那一刻我被打击到了,有种信念崩塌的感觉,而且它发展的速度我已经追不上了。
2022年到2023年,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生存的意义,期间读了稻盛和夫的《心法》《干法》《活法》,还有《王阳明传》,《灵魂的出生前计划》,《活在当下》,《不抱怨的世界》,似乎找到了一些寄托,却还有很多解决不了的现实。
儿子经常病,于是我又想多学习关于中医的知识,期间看倪海厦的《黄帝内经》视频,也只是大概了解,至于如何在生活中预防和治疗疾病,还是有很多问题。
现在即使是中医院,也并非完全中医的治法,里面参杂了很多西医的治疗方法,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以我一个程序员的思维来看,这种不确定性是让我难以理解和不安的。
2023年,女儿上一年级,做作业拖拉,老婆每天唠叨她,吼她,我每天听了,不胜其烦。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被负面情绪所困扰。
对于教育,有没有好一点的方法?我看了《正面管教》,了解了造成孩子情绪问题的原因,也记得里面所提到的“温柔而坚定”的宗旨。然而,在一个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加大了教育的难度。我跟老婆沟通关于现代教育的理念,希望她尝试一下,但她却不认同。争论多了又影响夫妻感情。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是管也痛苦,不管也痛苦。
《大学》里讲,修身而后能齐家。2025年我又开始反思,是不是我自身有问题。我又看了白瑞和樊登的关于孩子教育以及沟通的课程。但到底能有多少改善,也只能尽力而为。
一路走来,遇到了很多事业上的问题,家庭问题,都在损耗心力。孩子生病的时候,背着他通宵熬夜看医生,夫妻争吵的时候,肝气郁结胸闷气赌。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气得暴跳如雷。不知不觉就从37岁挣扎到了40
白瑞说的对,因为迷茫,人就容易过度玩手机,有时我也会刷短视频看小说,但其实知道没什么用,就是一种逃避的手段。
40岁的中年人,其实年龄渐大并不是主要的影响,主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自己做了很多违背本性的事。
我觉得自己应该放下更多的执着。不要执着于用学习和知识解决一切问题,有些问题并不是我的责任,我也不一定能改变。我应该先管好自己,只要我不迷茫,找到自己的路,一切定然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