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崇杨振宁是20世纪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是华人当中知名度最高的当代科学家之一。

网上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将杨老在物理界的地位说的很形象:

阿基米德开凿了一个山洞,可以住人。伽利略觉得山洞太简单,就挖了一个坑,要盖房子。牛顿包工头,带着开普勒,胡克,笛卡尔等一群小弟打了地基。然后由接下来几百年的物理学家,包括法拉第建起了一座房子。

爱因斯坦觉得房子太矮,就扩建成一栋楼,这栋楼叫狭义相对论,其余的物理家就在这栋楼里搞装修,比如霍金就刷了一面墙。

但有的人不愿意在爱因斯坦楼里搞装修,比如普朗克,波尔,海森堡他们另盖了一栋楼,叫量子力学。

而杨振宁就在这两栋楼之间搭了一个空中桥梁,用标准模型贯通了这栋楼。

这就是杨振宁先生在物理界的地位。

杨振宁研发出的“杨-米尔斯方程”是现代规范场理论的基础,被公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物理理论。7个人因这个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6个人研究这个方程后,也获得了菲尔兹奖(最高数学奖)。


杨振宁回国后,清华大学开出了月工资100万,但他转头把自己的家产都捐给了国家,全身心投入物理学的教育当中,为更多的年青一代提供机会与可能性。


杨振宁创立各类协会以及奖励奖项,资助中国学者去进修,激励学生去发展;他设置计算机专业,为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他把在清华的工资捐出来,用来引进人才与培养学生;他义务参与建设了中国六十多个一流的物理实验室;他独自一人把清华大学的冷原子凝聚态的科研水平提高了几十年。


杨振宁无疑是伟大科学家!是和邓稼先、钱学森、于敏一样,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伟大科学家!可以说,杨振宁对基础物理学的贡献以及我们年轻一代的影响,足以载入人类文明史册。


然而,许多人知道杨振宁的名字,并不是由于他对世界物理学的贡献,而是他在82岁高龄时,迎娶28岁的翁帆。


2004年底,八十二岁高龄的杨振宁与二十八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用杨振宁的话说那就是:“那是一个只有上帝才会做出的安排。”

杨振宁坦言,如果没有与翁帆结婚,也可能和别的女士结婚。他说,英国数学家哈密顿在太太去世后,过了相当漫长的孤独日子,甚至书页上都有饮食的污渍。杨振宁说,他不要过那样的日子,不要过老年孤独的生活。


人尤其是老人,最怕孤独。杨振宁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也说出了所有老人的心声,这或许也是杨振宁吸引翁帆的重要原因。杨振宁说翁帆是他的甜蜜天使,就如同翁帆心里想的一样,杨振宁是她的真命天子!

和翁帆的这桩“忘年恋”非常幸福。正如一些亲友所祝福的:和谐相处不在于年龄,而在于两人用心。杨振宁翁帆之爱,没有孤独,只有快乐!


在杨振宁的人生舞台上,有两个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女人,一个是翁帆,另一个是他的前妻杜致礼。

杨振宁曾经是杜致礼的老师,出身名门的杜致礼是在西南联大读书时,认识了杨振宁。

但这时杨振宁一心等待出国深造,对这个女孩没留下什么印象。

1949年圣诞节,他们在美国重逢,8个月后,他们结婚了。

当奥本海默想留扬振宁长期在美国工作时,因为杜致礼的原因,杨振宁想都没想就留下了,签了5年的合约。

2003年,杜致礼病逝,给扬振宁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一个人生活。

就在这样的一个黑暗时刻,翁帆出现了。

扬振宁和翁帆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和正常恋爱的情侣没有任何区别。

翁帆曾在采访中说,我和杨振宁是一种灵魂的契合,是两颗心灵相通的结果。

杨振宁的两段婚姻,无疑是算得上恩爱美满。

杨振宁是1922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出生的,那一天是阳历的10月1日,杨振宁得到诺贝尔奖的论文,以及奠定他一代物理大师地位的那篇“杨一米尔斯规范场论”论文,也都是1956和1954年的10月1日三个“10月1日”的巧合,令人难以置信!


翁帆在《晨曦集》书的最后写下一个很短也很好的后记。翁帆在后记中写道:“《晨曦集》的出版又值先生95岁寿诞。先生常说他的一生非常非常幸运。与先生在一起十几年,渐渐明白了,一个如此幸运的人,他关心的必然是超越个人的事情。同样,一个如此幸运的人,自然是率真、正直、无私的,因为他从来不需要为自己计较得失。”

“他本可以简单地做一位居于科学金字塔顶端的活神仙,可是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让他义无反顾地坚持他认为重要的事情。”

“先生很喜欢《晨曦集》这个名字,因为它寄托了先生一生的期望。


杨振宁的科研成果不仅坚固,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他让世界知道了中国人在物理学上的巅峰成就。


杨振宁已经百岁高龄,但仍坚持在科研一线。他一直致力于提携后辈和对祖国的报效,不曾停歇。


当杨振宁在当年拿到诺贝尔奖时,他曾说:“假如今天有人问我,你觉得你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


最后,援引科普作家卓克的段话:“能和杨振宁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这种幸运,当然不应该被忽视和辜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