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基本型思维

为什么90%的人反复陷入"从头开始"的忙碌循环?总是在内耗中反复修改工作?核心原因在于缺乏框架思维,即基本型思维。

一、为什么需要基本思维模型?

首先,从认知经济学原理看,拥有基本型思维后,处理同类事务时无需每次都从零开始。就像不必年年重读一年级,一次成熟的框架搭建胜过百次临时应对,这正是高效人士做得又快又好的关键。

其次,从神经认知学原理看,大脑形成基本型思维后,能显著减少决策内耗。研究显示,模式化决策可降低60%的脑力能耗。

再次,是跨界复利效应。建立的框架可迁移到其他领域。例如掌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哲学思维后,能通用于多数场景,这正是知识的迁移力量。

二、领域化基本思维构建

1. 写作基本模型

文章结构包含论点、分论点、论据与论证,可采用平行或递进式布局。通用逻辑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传统"起承转合"结构仍具价值,但核心要求始终是真实性与生动性。

2. 运动基本模型

完整运动应包含:运动前拉伸、正式运动、运动后放松。以跑步为例,从热身到完成清洁约需2小时。

3. 对话基本模型

对上汇报:结论先行,数据支撑。平行对话:共情表达,注重感受。对下沟通:经验分享,明确指引。特殊场景需调整模式,如社交场合可多用幽默表达。

4. 穿衣基本模型

找到个人定位是关键。例如我的休闲着装选择:灰色系带衣领上衣配西裤,介于正装与运动风之间。确立风格后会自然提升自信。

5. 睡眠基本模型

我的五步睡眠法:① 温水泡脚 ② 思想整理 ③ 阅读纸质书 ④ 收听轻量级播客 ⑤ 定时关闭音频入睡

三、从框架到自由

真正的"有品"涵盖:人品、文品、话品、衣品、食品、动品。这些"品"本质是系统化的行为模式,一旦形成便能举重若轻,避免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构建基本模型就是战略布局,需经年累月打磨迭代。当基本思维成为本能,便形成了个人行事的底层逻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