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半年,再次来到江阴这座小城时,夏天已经临近尾声。而此时我已经一年没有回家了,颇有些“异乡重来成旧地,故园久别是新城”的伤感。
去年冬天因为一丝好奇心参加了佛学营,深感义工们的辛勤和苦心,于是今年,我成为了弟子规夏令营的一名义工。
书院还是老样子,红黄两色的古风建筑,路两旁彩色的旗子,甚至连食堂里吃饭时放的音乐都未曾改变,丝毫看不出半年里人群来来往往的踪迹。
坦诚地讲,我认为书院对义工的要求还是比较苛刻的。培训的三天,接近四十度的高温,上午习劳,下午晚上上课,我几乎变身成为家庭主妇,扫地、擦桌子、打扫房间……很多在家里都没做过的事情都在这里做全了。但我无法叫累,每一届义工都是这么过来的,更辛苦的长期义工都还在忙碌。
我忽然对义工的这种传承精神有了很深的感悟,简单粗暴一点说,出来混都要还的,但更负责任的解释是,这种精神一直在感化着更多人,包括我们自己。书院开办的一系列讲座在社会上好评如潮,义工们的奉献功不可没。
我被分配到媒体网络组负责文案工作。工作地点是书院唯一有Wifi的地方,每天的生活就是记录老师讲授的课程,发送到公微上。任务倒也不重,只是要赶在12点之前推出数篇文章,因此不得不成为了最晚睡的一组。夜晚的办公室氛围比白天轻松,大家有活的干活,没活的聊天,偶尔有其他组的学长来串门,吃吃闹闹总也欢脱得很。
这些天遇到的人和事,事后想想挺温暖的,偶尔也会边回忆边笑出声。习劳时经常冲我拍拍拍的那个人,一看就是男友力爆棚的那种硬汉,但是他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名字,叫小凯……还有个叫陈柏群的大兄弟,听起来很有明星范吧,可人家非得让我喊他天哥,这我就有点纳闷了,原来的名字不好听吗?
很多细节记不清了,但是记得,剪长视频那天晚上送我回宿舍的是任先生,他还有个非常类似于香港黑社会的称号,叫华哥。后来我走的时候他在后山上玩,还说会想我的……现在鬼知道这丫在哪。
记得吃馄饨那天清晨四点多钟,王奶奶和其他餐饮组义工一起在厨房忙碌,偌大的空间里水汽氤氲。
记得摄影写稿编辑样样精通还教了我不少排版知识的组长居然被一只小壁虎吓到失声尖叫,简直萌翻。
记得每次课间下楼时安保组的郭老师都笑着跟我打招呼。
记得蹭了一个才女很多零食。
记得和文案搭档因为错过了午餐时间一起去后厨间“讨饭”,义工奶奶们帮我们重新加热馄饨,忙着往碗里加汤加料。
记得尊师孝亲仪式上,煽情的音乐让很多家长哭得稀里哗啦,那一刻忽然就有点想家。
……
有一位前辈说,现在很多家长根本都不懂什么是哲学,不看楚辞汉赋,不读唐诗宋词,去学什么三字经、弟子规。我是赞同这个观点的,也认为一些学长对于弟子规教育过于推崇,忽略了其中糟粕的部分。但这几天听课的经历让我明白,这些家长和孩子们此行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些死板的书本知识,更多的是一个和谐、礼让的文化氛围。
虽然夏令营以弟子规命名,但老师们讲授的知识却远远超过了弟子规本身。有使家庭和睦的良方,有教育子女的法则,更有对命运的坚毅不屈和对生活心态的无穷智慧。
我想,这一周的生活,于他们,于我们,都是难以忘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