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来是个粗枝大叶的消费者,日常购物从不货比三家。总觉得柴米油盐的差价不过几块钱,实在不值得耗费精力。
头一回察觉到药品差价如此悬殊,还是在好几年前。那时,我常给孩子们买葡萄糖酸钙。记得在大药房购买,价格将近40元。一次偶然,我去一家年代久远的中药店买药,发现同样的包装,同样的规格,却只要25元,差价近乎60%。
后来,我又发现美团大药房的价格更为划算,快递到家每盒仅需20元。
无独有偶,每至夏天,我总要为家人备上几盒藿香正气口服液。美团跑腿首盒特价19.9元,续购则恢复29.9元的门店价,差价达二分之一。为省钱,我发明了"分批下单"的妙招——每单只买一盒特价药,但接连下好几单。为此,我还沾沾自喜。
前段时间,堂哥来看望老爸,他在村里开了间小药店。我向他炫耀自己的省钱大法,他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思议地说:“藿香正气口服液,我去拿货,每盒才13元,在村里卖14元。”14元与19.9元相比,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差价;14元与29.9元相比,差价则是超过100%了。
堂哥向我解释道:那些大药房,房租水电加上人工成本,每月少说也得50000元。这些费用平摊到每种药品上,价格自然就高得离谱。
堂哥的村诊所没有这些负担,老中药店因是自家房产也压力较小。而那些光鲜的连锁药店,从豪华装修到两班倒的员工,每一分成本都要从药价里抠出来。
然而,不管是堂哥的小诊所、那家老药店,还是网购买药,都没办法刷医保卡,只能自掏腰包。而那些高档大药房,却能用医保卡结算。
像我这样的退休人员,每月医保返还仅108元,在大药房买两三盒药就所剩无几了。
这让我陷入沉思:医保账户里的钱本是我们的"健康储备金",现在却不得不为医保药房高昂的运营成本买单。所谓医保福利,在现实面前竟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我们面临着两难选择:用医保买高价药,或是自费买平价药。现行的医保购药制度,是否正在无形中加重老百姓的医疗负担?
这种价格差异背后,反映的或许是现实情况与医保政策之间的深层次矛盾。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期待一个既能让医保真正惠民,又能让药价回归合理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