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一来,对超市动线、商品摆放很有兴趣,比如为什么大润发会把儿童学习放在入口,冷冻饮品为什么放在收银处等等。每次去超市的时候,都会做些观察。这次趁着尝试每天写半小时的任务,对这方面的问题做些思考和学习。
超市动线、商品摆放,和网站、APP的信息结构、功能层次、任务流程设计等很类似。对于互联网行业产品入门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可供借鉴学习的案例。
总体上,分为两大类,单体商超和入驻商超,两者的设计有很明显不同。
对于超市动线设计来说,要考虑的因素有这些:
1)让顾客尽可能多的逛到各不同品类商品;
2)让顾客留在超市的时间尽可能的多;
3)让顾客尽可能多的购买商品,超出他们原来的计划;
4)方便仓储、商品运送,避免过长过复杂;
5)避免出现死角,造成空间浪费问题;
另外,动线的设计,也要考虑商超所处的环境位置,由此又分为
1)强迫式,强迫走完全线,适用于边缘人流较多的位置;
2)自由式,提供多个入口,适用于人流不会流失的位置;
3)兼容式
不过,动线的设计也要考虑不同人群的情况。在一些CBD的商超,通常都会提供餐食,对于这些超市的动线设计,显然应该把午餐人群单独考虑,让他们能够快速来到餐区,而对于其他人群,则可以让其享受慢慢浏览购物的乐趣。
动线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商品区之间的关联,一方面减少顾客寻找(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透过商品关联,增加更多的消费。
一般情况下,生鲜、熟食区通常在出口附近。这类商品属于较高频次消费、消费人群的目的性强,通常带来人气的商品类型,通常比例也较高的商品,放在最后,可以让这部分人群浏览其他商品区,带动其他非目的性商品消费。这里,冷冻的放在最后,减少融化时间。
中间通常是杂货区,消费意愿较高,百货区消费随机性大,一般放在入口附近。
以上考虑的是一层的情况,如果有多层,相对来说,又会更复杂些。大润发都是一层,沃尔玛(禾祥路店),这两家就有不同。
具体设计的时候,或者后期调整,需要对消费者的消费商品类型做统计,也要对不同位置的商品区的销售额做统计。现在有的技术,能够帮忙监控消费者的行走路线,记录停留时间,对于动线的合理安排,提供了更精准的数据支撑。
以后去超市,可以再多观察具体商品的摆放,以及比较不同商超动线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