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你一定满头疑问,还有点憋屈地想:“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我家娃要是有一丁点自驱力,不用我无休止的催促,我就谢天谢地了,哪还舍得破坏?”
别着急,给我几分钟。我也有个读小学二年级的小男孩,一做作业就玩手玩铅笔玩橡皮发呆,你不催他不动。我也看过听过一些书,苦恼怎么培养孩子的自驱力。最近从李雪老师的书里突然悟出一个道理:想让孩子有自驱力,该努力的原来是父母!
孩子生来就有自驱力。它是生命力本身,是人自发的求知欲和对世界的探索。
你还记得孩子小时候吗?才几个月大时总喜欢到处摸摸什么都舔舔,那是他们最初去认知世界的方式。
有时候还喜欢不厌其烦的将小玩具丢到地上,一听到东西落地的响声就会咯咯的笑。他们应该是在体会重力,用玩耍的方式去感知物理规律。
他们那时并不可能主动地知道这是一种学习,但好奇心驱使他们做出了这些行动。这是最早的自驱力引发的学习。
只可惜大部分年轻妈妈们并不理解,会不停的制止这些“不听话”的或者“危险”的行为,而不是鼓励他们去探索。渐渐的小baby们就会觉得自己做这些事是不对的,妈妈不喜欢。我那时也犯过同样的错,不停地破坏儿子的求知欲。
会说话后,你们的宝贝有没有立刻变成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
我记得儿子两岁多时,每天听到最多的就是奶声奶气的“为什么呀”,逼得我四处寻找各种《十万个为什么》。看着他扑闪扑闪充满好奇的大眼睛,只好耐着性子回答。但仍然会时常拒绝他的问题。
假如你家孩子上小学后还是十万个为什么宝宝,那么恭喜你!不要觉得厌烦,保持好奇心是发展自驱力的原动力。
那么怎么去保持而不是破坏这些自驱力呢?
从孩子入幼儿园开始,这对于父母来说就变得极为挑战和矛盾,需要提升觉知和自控力。
低年级孩子可能会继续做一些妈妈不喜欢的无厘头行为。比如下雨天踩水,在公园挖沙地种葡萄籽,用手去捏各种黏糊糊的东西,在厕所玩水玩卷纸,收集各种树叶纸壳和小零件,把房间变成垃圾桶,用纸、胶带和铅笔做成长剑。等等。
孩子总是花时间做这些“无聊”的事,把自己弄的脏兮兮。妈妈们会想“到外面撒野浪费时间不如回家学习”。于是各种否定和行为纠正,企图诱导孩子回到正确的学习途径。结果,孩子就各种方式的拒绝和“不听话”。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学习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只有看书听课写作业逛博物馆,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发觉物理真相,观察物质的形态特性,也是一种学习。
甚至有时候看电视也是种学习。我发现我儿子五到七岁时,问我的问题远超过学校老师教的内容。原来是从电视里听到的,每每听到一个新词就会引发强烈好奇心,然后就会出现一系列讨论。
最近讨论的话题以及涉及到设计师的工作内容,精子卵子如何结合,上帝灵魂和来生这些完全超刚的问题。我觉得吃惊又吃力,需要认真对待,时常和他进行成年人般的探讨。
当然,电视内容我们父母还是要监控一下的,确保安全。
所以孩子在做这些探索时,只要不出现危险或影响健康,做家长的我们只能努力的去控制自己,忍住,再忍住,不要立刻去纠正。
还有一种自控行为我们很容易忽视。但是至关重要。
有时候孩子会突然变得勤奋,主动去学习,且是按照父母喜欢的方式。比如突然看很多书,在纸上写写画画做笔记,变得很乖。父母看着十分欣慰忍不住要去表演一番。比如“这就对了,就应该多看书”,“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进好大学”。等等。
你们会不会这样?是不是觉得自己是在做正面肯定?我也会。但最近才意识到这会引起两种不同结果。
第一,会让孩子反弹。本来一个自发的主动探索行为,突然变成父母期望你做的行为,成了父母的意愿而非自己的。于是有趣的事也突然变得索然无味。因为你“偷走”了我的创意。感觉不对了,就不愿意再继续。
有时候学习钢琴绘画或者其他技能也会发生同样的事。父母一干预,孩子就三分钟热度了,成了“没有自驱力”的不听话的娃。
另一种更严重,父母这样的错误表扬,会潜移默化的让孩子认为努力就能得到父母肯定,可以得到关注,将来才有出息。于是内驱力逐渐转化为外驱力,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意志进行的活动。
这是个漫长的转变过程,将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在感性上不愿意和理性觉得我应该做之间拉扯,带来内耗。内耗越大,越难持久,更难做到卓越。
自从认识到这个道理,我时常觉得自己也是这种父母干预的产物。
当然,有的孩子是真喜欢做一件事,也有强大的自主意识,收到父母影响就不会那么严重。
那什么才是正确的引导且不破坏自驱力呢?
还是自控力。父母需要把握界限,不要因为自己的焦虑而去干预孩子自发的学习行为。管住嘴,少评价,多陪伴。即使表扬也尽量不带个人观点的只说事实,或者真诚地和孩子探讨他感兴趣的内容。
我们努力做到这一点,孩子就能听从内在的召唤,发展自己, 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
我知道这有点难,我们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