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漕运》读书笔记三

第三章: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

1380年,明洪武废除了丞相,整个明代没有首相。

明的中央政府: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与通政使司,大理寺和都察院俗称九卿。军队:陆军水师设卫。五军都督府(中、前、右、左、后军都督府)设都指挥使司(卫所的省级管理机构)。

1471年,设总督河道衙门,长官为总督河(总河)。

1505年后,都御史衙总理河道。

1404年,设武职,漕运总兵官。

在省级机构中,明设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和都指挥使掌管最高行政长官之权,在省行政长官出缺时,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可任巡抚。

漕运大通后,随海运专营河运,漕运总兵官陈瑄的军事统治强化了总兵官的地位。

在15世纪中叶,1439年,以济宁为界,漕运南段由一名侍郎总理,北段由一名都察院副都御史管辖,军事性质弱化。

漕运总督出缺时,由吏部从候选人中任命,(总督的权力逐渐大于漕运总兵官,六年一轮换)原有职务一般会保留,大都为各部侍郎。一般,漕运总都的官品低于尚书。设置伊始,即同时担任巡抚。大部分巡查地区与大运河无关,包括凤阳(洪武出生地)。但,在1472-1473,1513-1517,1557-1561年只设巡抚,以免除其地方性职责。总之,漕运总督的职责并没有明确规定。

1471年河道总督一职制度化(王恕)。

漕运总兵官是武职能得到的最高级别的驻外官职之一。军事系统中世袭制度影响任命,渊源于卫所军队,但是独立的军队组织,漕军护卫漕粮,漕运总兵官不能随意离开住所,两者之间并无什么联系。

临清,南京,清江浦设有三个般坞(管理由清江浦工部分司郎中负责),职责:值得保持河道畅通,管理好五座水闸,打造运输漕粮的船只。设检查站,实行实物能行税,后被钱币征收替代。

明官僚体系分为几大部分:有文官/军事,京官/地方官,尚书大臣/朝廷特派官员,下层官僚体制运行顺畅。

清江工部分司下属的判官和主簿,由其下的老人管理劳役,劳役 负责漕河河道维修。刑部任命漕运理刑主事(在漕运总官领导下工作)。

户部参于漕运原因有二:第一,国家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漕运:设各种粮仓,户部侍郎或户部尚书本人负责;第二,沿河道征税即运河通行税,税率是根据船头宽度而定(往来船只是正方形的),设在漕河或江南的运河上,有战略意义,征税官员为防腐败只任命一年。

督仓御史或是运御史参与漕河管理。同时,宦官也积极参与了漕运管理,派遣宦官作为钦差到各省办事始于1598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头雾水,汉语词汇。形容摸不着头脑,稀里糊涂。这是百度百科的解释。 我这里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是很直观的,就是一头雾...
    悦读山人阅读 3,680评论 1 8
  • 生日前两天,我恍然发现,马上就生日了,有点小确幸:没有漫长等待,就到眼前了,也许意味着,我成熟了。 我以为我可以就...
    0bf5d40cc5c6阅读 2,915评论 0 0
  • 因为想与你共度余生,我希望余生尽早开始。 阳娃和红梅是我所有朋友中最让人羡慕的一对。 阳娃是我的铁哥们儿,我祝福他...
    浊酒一壶慰风尘阅读 1,716评论 2 2
  • 心情很空洞,不知道应该写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好像破罐破摔的心理。 明明有很多的事情都没有办,却又好像什么都没...
    白鹿为灀阅读 721评论 0 0
  • 今天气温骤降带来了片片纷飞的雪花,寒风也跟着起舞,寒意已经在攻击房间的我。本来是不想出门去的,因为工作原因...
    十七寻阅读 3,26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