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孩子哭闹不止。
邻居大爷信誓旦旦的对我们说,这是因为孩子受了吓,惊了魂。他们家孩子也是这样,每次去了旁边那个坟地拆迁后建成的小区,都会生病、哭闹。于是我母亲听了指点,买来香烛纸钱,做了一场“叫魂”的仪式。
作为一个杜绝封建迷信思想的好青年,这件事我的内心是拒绝的。但行动上,我必须积极配合。
为了让母亲“看到新的希望”,让母亲觉得自己尽了一份心,我只能装作非常高兴的样子,几个人一块烧香念咒完成了这场“法事”。
2
这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当一个人面对复杂问题和未知事物,失去决策能力的时候,他就会丧失理智、毫无主见、陷入盲从。
《罗辑思维》中讲过,人类有“轻信”的本能。
远古时代的人类听到风吹草动时,应该选择“相信”,马上逃跑比较好;还是抱着“怀疑精神”,上前验证一下,能活命?
——正确答案显然是前者。人类正是因为“轻信”,才能繁衍至今。而现代文明恰恰相反,是建立在科学之上,也就是理性、怀疑、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你看,理性思考的能力,原本就和人类的本能南辕北辙。
如果连理性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主见”?怎么可能拥有“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3
盲从别人的观点,可以很轻松便捷。而追求理性,则是痛苦的、反人性的。
可是我们依然要追求理性,避免盲从。
罗胖说,我们小学课本上学到的道理,已经够我们用一辈子了。但这是原则的层面,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要随机应变——追求不左不右,恰到好处。这时候,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否深刻、全面,就决定了他的判断效率和决策效果。只有通过多角度的学习,才能对这个世界拥有更多元的解释,福灵心至,圆融无碍。
成甲的《好好学习》中提到了一个类似的模型: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基于一个前提假设的。这个“前提假设”越接近世界的真实,你的行动效果就越好。
这样看来,盲从别人、没有主见的人,要么是在行事的过程中压根没有思考过自己的行动逻辑是否成立;要么是马马虎虎的,采取了一个远离真实的“前提假设”。
相反的,要想让自己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洞察,就得成为一个“终生的学习、实践者”。如同查理芒格,一辈子习得了一百多个解释世界规律的工具和模型,作用在自己的投资领域、生活方面,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功。
4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呢?
行动之前,思考自己的逻辑是什么
逻辑不通的时候,求学、审问、拜师,至少找到一个理论上成立的逻辑
如果失败了,必须回头看看自己的“前提假设”错在哪里
每次行动都要调整优化自己的前提假设,让它尽量接近真实
比如我最初以为日更写作只需要赋予足够的意义,让自己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就能坚持下去。结果很容易中断!
后来我更改了自己的“前提假设”,我发现——必须为自己创造2小时以上的整块时间,才有可能完成一篇拿得出手的文章。
再后来我发现还是很困难,经常坐在案前绞尽脑汁,不知道写什么好——原来我缺的不是时间,而是灵感!!于是我现在的方法是:提前一天就要广泛学习、摘抄笔记,从学习资料中找到自己感触最深的观点,写成一篇文章的“提纲目录”。骨架已经有了,第二天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填充血肉,自然轻车熟路!
5
最后还是要谈谈写作和演讲这两个技能:
如果你希望投资自己、掌握一项重要的本领,它们一定是最优先的选项。
教就是最好的学。写作和演讲能够大幅度提升我们认识世界的效率。如前文所说,为了言之有物,我们将不得不拼命汲取营养,抓住各种知识、观点、思想中的精华。
输出倒逼输入。研究证明,“主动学习”的吸收率最高能达到90%以上,而课堂上接受“被动灌输”则只能吸收5%左右。所以我坚信,坚持输出作品的人,越到后期越“无法追赶”,如李笑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尽早开始在这两件事情上开始积累啊!
通过写作演讲,把自己实践中提炼的“前提假设”分享出来,缩短后来者的摸索时间,既造福世人,也能够帮助自己建立个人影响力。
end。
刘慕青城 写于2017.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