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心灵.成长”小组的第七篇文章】
今天听蒋勋老师的“中国美术史”,讲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发展,了解到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发展中艺术创作和意识形态的丰盛时期。不仅是一个工业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个人意识逐渐觉醒的时代,还是一个哲学最昌盛的时代。与同时期西方的希腊文明遥相呼应,是一个原创力发展到高峰的时期。
春秋战国的艺术发展
在春秋战国,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富裕,跨越了对生活最基础的温饱需求和安全感的需求,开始出现了满足自我的对于情感、对于尊重、对于自我实现的追求。
中国艺术史几乎不表现人像,但在春秋战国开始意识到人的重要,开始出现了很美的人像造型的刻画。就像同时期的希腊文明的出现,开始在艺术创作上凸显了对普通个体形象原型的刻画,细致、自由、流畅。
春秋时期的艺术创作者很有实验精神,在进行艺术品创作时混搭风格非常突出,出现了很多不伦不类的东西,很多东西的制作也开始脱离了实用的意义,认为人如果只为了实用活着,真的很无趣,美很重要!所以那时的物品设计开始脱离厚重,尝试变得精简轻薄,变成了装饰品,礼品… …非常迎合大众的需求。听到这,觉得现代主义提倡的简约的设计风格,看来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
对于艺术的发展,不同于前期,春秋时期是第一次开始将“美”和“道德”分开来,当时的哲学思想发展极为昌盛,此时“百家争鸣”的哲学思想更是引领了艺术美学的方向,“美”于是可以被讨论,这在战国时期是一件了不起的飞越。
接下来整理了儒家、道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对艺术和美的观点:
孔子最爱的是周公的时代,受那个时期的影响深重,倡导仁爱。对于艺术和美的理想,认为美跟善能合在一起,才是最好的!
他传承了周公的理想,光美是不够的,提倡美要为善服务,甚至可以为了善而牺牲美。所谓——“尽善尽美”
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他评价尧舜的《韶》乐:“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但评价武王的《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因为里面透露出了杀气。
所以孔子在春秋时期应该一直过得很难受,觉得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比较看不惯这个时代很多的艺术和意识形态,觉得不够庄重、雅正。
孔子对于美的批判性非常严格,太关心道德,他所说的“美”,其实是被道德限制住了。把艺术这种很感性的东西,附加了很多理性的内容在里面。
老子,提倡追求纯粹的感官经验,不喜欢所有刺激感官的东西。他认为生命存在的最大意义是返璞归真,回到一种素朴的状态,最素朴的可能是最美的!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认为美是心在素朴、安静的状态下产生的一种东西,如果人太过追求享受、追求感官刺激,最后只能让你的感受力递减。
他提倡尝试用淡墨去表现色彩,去欣赏古琴的余音缭绕。人要回到对色彩、声音的敏感,需要练习节制。(听到这里,感受到了老子的思想和华德福教育的理念非常吻合,而且这个感受立即得到了印证)
老子的思想对西方的现代主义的影响很大。
尤其是德国,德文版的《老子》非常畅销,销售量仅次于《圣经》 。德国人很喜欢老子,而德国也是华德福教育的起源地。
西方的现代艺术开始倡导一种节制,以“极简主义/Minimalism”为代表——倡导减到最低限去感受这个世界。
德国17世纪发展出的“现代美学系统”也是建立在老子的观点之上的,而现代艺术教育的理念都是来源于此。
老子还有一句极有影响力的话,代表了他的对艺术和美的理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道德经》第二章
他说:美不可能模仿,也不可能一窝蜂,它是一个个人自己生命的发现,是非常独特的东西。这是全世界第一个把创造性的美和模仿的美区分开来的理解。
他的论点:“美不自知方为美”,自己不知道美,但旁边人都已看呆。在那样的状态下,美变成一个独立完成的个体,是要从你自己的生命里去发现的。
墨子是一个极端的社会主义者,他提倡的是社会主义平等观。
墨子认为权贵们欣赏音乐,是一种奢侈的表现,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应该把这些资源和力量用于帮助穷人。但他的理念在那个时期只能是一个不太现实的梦,因为在一个成熟的文明当中,是不太可能实现的,有很多环节是互相关联在一起的。
但墨子非常了不起,他是一个实干家,带着一拨人一起专门扶贫就困,支持弱势群体,就像现在的联合国。“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他永远帮忙弱势对抗强权,到处去判断谁对谁错。(这点让我想到了现在做公益领域服务的群体,简直就是墨派思想的传承)
墨派强调行动的力量。墨子是一个科学家,和平主义者,他的思想核心是“非攻”—不可以战争!
墨子的艺术态度——“非乐”:不要那些因为阶级的贫富,所造成的那种艺术欣赏的东西,应该创造可以让社会更多人接受的东西,他很提倡艺术的美要“普及”。他会从社会平等观来谈艺术,而完全忽视了艺术本身的内涵和价值。
我觉得墨子在倡导一种均匀,但这种状态是固化的,而现实世界的社会发展永远会在动态中去找平衡,阶级和贫富差距肯定是会存在的。所以,虽然他自身是一个很牛的行动派,也有很多的追随者,但在他去世后,墨派就分崩离析了,哲学思想没落得最厉害的就是墨家,因为太过理想化,不符合现实社会的规律。而墨家的后人,最后就演变成了到处去为别人伸张正义的“游侠”。
庄子的“物我两忘”
庄子是我很喜欢的,他在美学的世界里关心的是个人的自由。他认为一个人能够达到逍遥的状态是艺术里最重要的事!我觉得他的观念是非常贴合宇宙真理的!
庄子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他不像其他人只讲道理,他很会讲故事,他的故事简直像童话一样。他的《逍遥游》就是东方的《格林童话》或者神话。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在艺术的创作里你可以变成鱼,也可以变成鸟,可以转换。
在庄子看来,美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物我两忘”,那是一种生命里最自由的时刻,而这种状态,只有在艺术创作和美学欣赏中,才真正能做到这样的“出神”。最美的时刻就是全身心投入而不自知,这种陶醉是对个体生命最大的释放。
庄子说:
“坐忘”:你忘了你自己,那个时刻是一生最美的时刻。让精神脱离肉体的束缚,去真正感知宇宙,与道大通。
“心斋”:努力地修养你的心,把心变成修行的一部分。抛弃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
从“庖丁解牛”看庄子的美学观——“游刃有余”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是要做到轻松自在,不去碰撞和抵触,能在狭小的空间里自己去发现那个自由的空间,会灵活转化,这种状态也代表着心灵的自由。
庄子故事中讲得那种美是不冲突的,不抵触的,不伤害的,能够有自在悠游的状态。
即使在最坏的、最伤痛的环境里,你得到了心灵的自由,其实也就有了美的赏赐,而美变成了一种福报,让你忘掉现实中的烦恼,从而进入了逍遥游那个自在的世界。
中国后来的美术史都跟庄子有极大的关系,影响中国的艺术创作者最大的是庄子而不是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