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道理,是人用来骗自己的故事而已,所谓哲学,都来自于对文字的错误使用和理解。所以,这世上有所谓的人生法则,成功模版么。肯定没有,又貌似有。
在金元社会中,貌似有钱人比穷人更成功,老板比打工者更优秀,当权者比人民群众更受尊重。德高望重者,或者所谓成功人士的亮相和发言,总会受人追捧,趋之若鹜。当然,没人会把拾荒者的高谈阔论当作名言金句,即便他诉说的人生疾苦,正是解你心结的良药秘方。这本无可厚非,不可避免。然而成功者真的会教你成功么,或者说真的会让你变得像他们一样成功么。想必,不能。人们缺少的不是那些成功学大师描绘的良辰美景,更不是画饼充饥的自我安慰,也许仅仅是缺少一种改变或坚持的动力和勇气吧。人们苦于没有方向,在收获和付出不对等中迷茫,因努力拼搏却找不见出路而积郁,被眼前利益蒙蔽而纠结,甚至愤恨社会阶级的不公。人啊,要活得潇洒,喜怒哀乐,皆是人性,向前看,总是美好。人生本是没有目的地的旅程,更不会有个里程表或向导告诉你,再往前走一百米就是终点,再这样坚持一年就会成功。人生是自己绘制的一幅油画,没人看得懂,有迹可循,享乐其中,这就够了,有人欣赏,自然最好。除了你之外的所有人只会给你讲道理,没人能告诉你接下来的路具体该怎么走。迈开步,去看看自己能做什么,慢慢地自己也会给自己讲道理了,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打小,听了太多道理,该编个故事骗骗自己了。
曾经被一个问题困扰许久,做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更重要,还是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更重要,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价值是自己说了算还是由社会决定的。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人更容易生存,活出自己的人过得快乐。猪肉和鸡肉本无贵贱,被市场定价之后,就逃不出价格的束缚。活在由人组成的社会中,想摆脱出这个被社会价值观所定价的市场貌似很难。逃离必然是规避被定价的尴尬的好方法,生活在被人营造出的假象里,很多事即便一次没敢尝试过也在潜意识里安慰自己应该能做好。为什么人际交往中,我们会觉得累,是因为我们想展现出的大多是我们并不具备的素质。社会价值观并不易改变,但是摸着自己的良心说,相比成功人士,你是不是更愿意与一个有意思的人交往。喜欢自己去云南旅游时候的状态,或许,并不记得这个跟你一起住在青旅上下铺,一同环行洱海的男人的名字,或许不知道跟你一起拿着话筒,大声嘶吼的哥们背后的故事。一个人,当抛弃他身上的所有标签之后,散发的魅力,我想,应该是他的价值所在吧。人生没有重新再来,带着你的故事,披着裂开的伤疤,不用多说话,爱你的人还会爱你。这种状态,我不会用任何与价值相关的标尺衡量。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纠结了许久之后,或许也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一点似乎是明确的,先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再让社会定价好了,至于多少,随它。背后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控制着市场价格规律,这是经济学中常见的一句话,与人同样,社会没有偏见,你的社会价值不会与你自身价值偏离太远,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控制着呢。
做一个有趣的人吧,要么有讲不尽的故事,要么有停不下的脚步,要么有读不透的思想,要么有打不垮的内心,要么有交不完的朋友,要么有吹不破的牛皮,要么有喝不醉的啤酒。占之其一,必然有趣。
价值,即对于事物的认可度。价值高低,认可程度不一样罢了。愿有人认可那个你自己喜欢的模样。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或者说愿景,有二。其一,三十岁之前不在乎工资多少,只追求个人价值的增长,当然年龄并不确定,希望越久越好。做的好,自然不愁吃穿,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其二,希望将来能把工作和生活的分界线分的越明确越好,工作可以加班加点,生活不会因此发愁犯困。
我不讲道理,也没资格讲道理,讲个故事,骗骗自己,信不信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