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曾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说“活着”,却避开“死亡”。关于活着,余华先生说:活着充满了力量,也意味着苦难和忍受。那么死亡呢,在许多东亚文化里,死亡好像是大家心照不宣避而不谈的话题,怕是只有在某些文学作品里还能窥见一二。它是不是比“活着”更加可怕吗?
1.我是遗物整理师
在韩国有这样一份职业,和死亡息息相关。这个行业看起来无人问津,直到2021年上半年有一部韩剧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这份工作也被更多的人了解,那就是:《我是遗物整理师》。遗物整理师,是一份特殊的小众的职业,所做的是专门整理逝者的死亡现场。本质上来说,这个行业看起来和其他服务业没有什么区别。
“有人死去时,我的工作就开始了”,这样的一句话,好像很能概括了遗物整理师的工作,也是这样的一句话,让很多观众激动落泪,好像受到了来自生命深处的某种冲击。
金完等作为遗物整理师,他们一边是在清理逝者的物品以及环境,一边为死者“收拾”好这一切是在做最后的告别。这份职业是充满意义而且十分庄严的,面对死者的遗物,每一位工作者都会在整理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也都有自己的仪式感,就像作者金完,他常常对于自己要将要进行“清理工作”的地方是模糊的,只能靠邀请者的只言片语的描述去想象自己将要工作的场景是怎样的,以及逝者生前的最后影像。
结果也常常会出乎意料,有的比想象更加可怕,有的比以为还要温情。面对着那一个个场景,试着不带任何情绪的收拾逝者留下的“残局”,把屋内场景恢复成最平常的样子。这就是“遗物整理师”要做的事情。
和普通的清洁师有什么区别呢?也许整理的东西是特殊的,但也并不完全是这样。与其说在和物品接触,还不如说他们在间接的和人接触,逝者以及逝者的亲人,从而感受人间百态,也对生死之事有了更深的体会。
2. 一项崇高的事业:有价值且很珍贵
《遗物整理师》是韩国作家、遗物整理师金完对自己所胜任的这份特殊职业的现场记录和一些感悟。关于这一行业,在中国可能是真的无人知晓,在韩国相对普遍一些。2018年,“遗物整理师”才被录入了《韩国职业宝典》,但仍然有很多人不能明确这一职业的工作内容,不知道这些人到底在做些什么。
“整理死人的房间”,听起来就瘆得慌,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份职业,自然也有人觉得这是一份崇高的事业。为不同的人处理身后事,且不会遇到相同的服务对象;随时都是要接触到死亡的,也难免会思考生死。这样一来,这份事业倒是充满着某种意义。
想来,死亡是很常见的事情,我们总是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人的一生中也会遇到很多亲朋好友的离世。每到这些时候,总是沉重的悲伤的寂静的,面对死亡,更多是无能为力的。但大部分人是平静的,因为有亲人的陪伴,朋友的送别。尤其在中国这个注重孝礼的国家,“孤独死”并不像日本韩国一样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甚至死亡和孤独这两个问题都是很少公开谈论的问题。但你不可否定的是,它们是深深的嵌入在我们的生命之中,与亲朋好友的死别,听到哪个人陌生人突然逝世,还包括自己、终有一天会走到人生的尽头。哪有人不感受这些事,哪有人不经历这件事。可以说,孤独和死亡是我们必须要去面对的课题。
“遗物整理师”作为一份比较特殊的职业,他们服务的对象大多是孤独死去的人,没有在家人陪伴中死去的那些人。
在金完的这本随笔里,包括13个清理现场,11份深度思考,都是他曾接到的死后现场:
死前仍然在清洁房间的年轻女子,付不起房租水电的穷苦人,觉得不曾被懂得的在出租屋里搭帐篷住的女孩,一同赴死的看似恩爱的夫妻,还有不知道为什么死在房间里的12只小猫,也有死在填满了垃圾的房子里的邋遢中年人……
这些突然消失的生命都可以说是“非正常死亡”。也许是无奈,也许有苦衷,孤独着生活在城市一隅的人,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生若尽欢,死亦何惧。死亡的存在,有时候是对人间疾苦的一种安慰。
3.当有人独自死去,我的工作就开始了。
金完作为“遗物整理师”,最后感受死者身前现场,以特殊的方式送他们离开的人,这些逝者对于他来说大多是陌生人,他并不知晓这些人经历过什么,只能靠遗物去想象逝者生前的蛛丝马迹。这很有趣,一个人死了通常就是死了,但是与他人感情的连接,还有遗物的存在却是他们在这世上活过的最好证明。
在金完的讲述里,在这些人中,有两个月才被发现的尸体,整个屋子都臭气冲天;他也常常遇到遗属不愿意认领的死者,当然了,也有很多人虽然选择了离开,但仍然被人记得,这往往更加。
金完提到,不可避免的,除了死者我们还要面对是死者的亲人或朋友。书里的几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实在感到温情:
家里被收拾得整整齐齐、并把垃圾分类好的女孩,看起来这是个很细致很会生活的女孩,可谁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自杀?她自杀前的心情是怎样的。当邻居们知道她自杀,也是万分的诧异,在旁人的眼中女孩是个善良开朗的人,很用心地对待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可是为什么女孩把善良留给了他人,却这么残忍地对待自己呢?并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但会为这个世界可能失去了一个好女孩而惋惜,内心有强烈的触动。
那个一直未缴纳电费的女性,也许是实在难以负重的生活,选择了轻生。金完去到她住的地方,黑漆漆的一片,没有电还有刺鼻难闻的味道。直到第二天,金完只有拿着照明工具艰难地工作着。邻居说到前一天,因为实在难闻气味收拾了大门边的垃圾,可是第二天不知怎么地又有新的堆物,第三天还有。直到金完细心的发现,那是有心人送来的花,还有附着“请去往开满鲜花的地方吧”字样的纸条。后来才知道,死者是一位重度抑郁患者,她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紧锁房门,自我封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自杀。花是好友送来的。
大概是真的痛苦到无以复加了吧,只希望她来生待在鲜花盛开的地方。这她的朋友们的期望,也是作者和读者们的希望。不管是活着的人还是死去的人,都应该被祝福。
还有那封写给英旻的信。这位逝者与金完同岁,却缠绵于病榻,孤独死去。他的遗物大概是,留下了很多的照片和信件,即便下一秒它们也许会不知去向。在他离开之后,他的弟弟很伤心,沉默着一个人哭了很久。我不知道为什么对于这个故事记忆犹新,血亲去世难过不已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也许是想到这个中年男子的遭遇,想象他在与妻子分手之后的孤独生活,想象他明明满身病痛却强忍着不愿意告诉弟弟和父母,想象这位逝者的性格和家庭,明明相互爱着却都是沉默的。
4.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
生存,死亡,是相互独立的存在。大概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死后,也许若干年之后,我们都会流逝于未来会成为历史的长河之中。曾经,想过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的精彩,死亡前的那一刻会遗憾什么?会留下什么?之后还有没有人记得?但长大之后,才知道这些想法都是多余无意义的,就像我们不愿有死亡但不得不面对死亡,也没有人说得清为什么。
《遗物整理师》可以说是拉近了我们与“死亡”的距离,但在金完的讲述里,我感到的更多是关于爱与温馨,他是细腻的温和的笔触记录这些故事的,或许唏嘘或许遗憾,但读完这本书带到读者内心深处的反而是一种正能量的感动。死亡不可怕,也许我们很难有真正的见解,但唯有活着才能感受到很多感受。
从一件件遗物、一个个故事里,我们试着去想象这世界上更多的不同的人生,感受逝者生前的喜怒哀乐,感叹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以及坚强努力。
整理逝者的现场,是在审视死亡与孤独,也看到了很多逝者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想法,更多是要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一份乐趣,重新看向生命的意义,感受生活的勇气。每一秒都有人出生或死亡,有人快乐有人痛苦,这是不能改变的,没有人可以否定负面的痛苦的存在,但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去感受和接纳它们,就像金完在书里写的“当我们去面对死亡,去探究死亡的意义,就会从死亡的角度,发现对于生命和存在更加清晰的感悟。”
也像是海德格尔写过的那句话:“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书里写“不只是清理遗物,垃圾,痕迹,也是在清理自己的心。”
无论是金完这样的“清洁师”还是透过这些文字重新去思考生死的读者,都难免有了这样的体会。无奈走进了别人的孤独和离开,但从逝者的背影中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