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颗骄傲的菠萝
说起我爷爷奶奶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农村当代史的缩影,浓缩了近一个世纪在这广袤平坦的里下河平原上所发生的一切。下面我讲述的事情,只是我从他们嘴里、父母的嘴里听来的一些碎片,具体的真相基本是无法考证的,上不了史实的台面,全当听我讲一个故事。
我奶奶生于1929年腊月初八,也就是她嘴里说的民国18年,她对公元纪年没有太强的概念,以至于国民政府撤退台湾后,我奶奶嘴里纪年都是和她的年岁联系在一起的,比方说不会有1949年,只有“我20岁那年”这样的说法。奶奶家地主成分,住在串场河西,那时候串场河还是一条小水沟,还没有经过人工开挖成为一条重要的河道。奶奶的生母是太公的原配,走的早,太公又娶了一回还是两回我是记不清楚了,只知道奶奶有好多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奶奶出生的时候,已经没有裹小脚这一说法了,她给我讲她的童年也是在钓鱼摸虾中度过的,至少我从她嘴里确认了小龙虾是外来物种入侵这一说法,因为在她年轻的时候,沟里是没有小龙虾这种东西的。
爷爷比奶奶小两岁,彻彻底底的贫农身份,这也为爷爷兄妹四人日后全都奋斗在村官岗位上打下了伏笔,他们的结合也是中国阶级变迁的产物,苏北革命老区形成的早,地主阶级和贫农阶级结合的也早。日军盘踞盐城周边的时候,爷爷也是目睹了新四军和地方大队组织的"打大团战役",说起来也是一场响当当的漂亮仗,打垮了扼守范公堤道路的伪军气焰。
1949年初淮海战役打完,粟裕挥师南下,我爷爷18岁正当年,丢下农活就上了部队,临走前太奶奶把全部家当,一枚铮亮的袁大头塞进了他内衣口袋,可那枚袁大头在进部队第一天就被人给摸走了,估计爷爷心里也挺苦的。部队一路南下到了泰州,新兵就在江北训练,其他部队轰轰烈烈渡了长江,爷爷他们留在江北成了后来泰州军区的直属部队。我不知道爷爷奶奶啥时候结的婚,但我知道奶奶去泰州的部队里看望过爷爷,算是家属来队吧,没有汽车大巴火车,只能沿着串场河坐油机轮船,200多公里也得走上个一天多。爷爷在部队学会了识字,表现也比较好,一路由战士到副班长到班长,第五年的时候已经是代理排长了,就在这第五年,排里发生了擦枪走火事件,代理排长我爷爷也因此打包复员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