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的习俗
快乐有趣
“二月二”起源较早,据说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时代,还有“春龙节”、“春耕节”的别名。
谚语常说“二月二,龙抬头”,这实际跟古代对天象的认知有关系。 古人仰望苍穹,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分别代表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叫做“二十八宿”,以此作为观测天象参照物。 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二十八宿”又被划分为四组,按照它们大致的模样,“四象”就产生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不难看出,东宫7宿正是被想像成一条巨龙。
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接近子夜时分,代表“龙爪的星宿也现身了,这就是“龙抬头”。又恰逢春生机勃勃的春天,后来便衍生出“春龙节”等种种说法。
“二月二,龙抬头”被元代定型以后,节俗的内涵也大为丰富起来。明清时期,“二月二”习俗逐渐分成南北两派,北方俗称龙抬头节,祭祀龙神。
二月,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有农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于是也有了“二月二驴上料”一说。即给马和驴等牲畜吃上好的食料攒足力气下地干活,据说豆类吃了有力,但是一般要炒熟了吃,这样谗嘴的孩子们也要跟着吃些,于是就有了“驴上料,人过节”一说。
各地过节的方式不同,我们这一带,在二月二这一天要做各种豆类食品给孩子们吃。 这一天要吃炒黄豆、爆玉米花、炒豆萁。尤其是炒豆萁,这种炒或者炸的零食,做法挺简单。 “油炸豆萁”的原料很常见:面粉、鸡蛋、牛奶,再加一点儿盐和糖。先把和好的面放十多分钟,再在面板上揉匀,擀成薄薄的一层面皮,叠好、切条,再改斜刀切开。 油烧到六七成热时下锅炸,变成金黄色后,豆萁香酥的气味在空气中飘散开来,盛盘即可。
二月二还有一个不分南北全民性的重要习俗——“剃头”。最早人们认为正月是一年的兆头,所以正月一个月不剃头,意味着一年没有剃头,以此来缅怀祖宗。这就有了“正月不剃头——思旧”这句话。但这种习俗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就演变成了“正月不剃头——死舅”。 等到二月二这一天,“理发权”正式解禁。妇女为儿童剃头,取“龙抬头”之吉意,谓之为“剃龙头”。
本是一种给儿童吉祥祝愿的仪式,流传到今天,早已变成一种“全民仪式”。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会选择在这一天去理发店剪个酷炫的新发型,给自己换一身新的精神气。
现代社会中,许多习俗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二月二龙、抬头”依旧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时代虽然在变,但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变。洗洗头,好好吃一顿饭,认真生活、劳动以迎接春天,一定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