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课李老师讲了做好心理咨询要做到科学,艺术,人文三位一体,又分别对应着真美善与理智激情虔诚,还对应着理性反应,感性反应和悟性反应。
这次课,李老师重点讲了社会心理服务师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心理咨询的工作特点。
以我的理解,社会心理服务师与心理咨询师,除了一个是主动工作,一个是被动工作的区别之外,社会心理服务师的工作范围是比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围要宽泛的,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咨询也是心理服务的一种形式。
所谓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其心理问题的过程。
协助是启发、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面对求助者提出的问题,心理咨询师不能直接给答案,因为心理咨询师要解决求助者的是他的problem,而不是他的question,直接给答案并不能帮助他成长,帮助他解决真正的problem,所以心理咨询师要掌握和具备以问代答的能力素质。
所谓的求助者有三个标准:一是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二是愿意做出改变和成长,三是愿意付费。
能够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的人,已经是不简单了。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很多人会有心理健康这方面的知识,但很多人对心理问题还不能够及时判断或者是讳疾忌医,许多走到心理咨询室的求助者,实际上已经到了神经症的程度,甚至更严重。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助人自助,或者说是帮助那些愿意自助的人,那些真正愿意通过改变自己,让自己成长,从而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人。
心理咨询与到医院看医生不一样的一点,就是到医院看医生,是你把自己的病交给医生,让医生来给你治,只需要配合医生就好了;而心理咨询过程,是要以求助者自己的改变成长为主,心理咨询师只是一个助手。
也有来访者找心理咨询师,会以为心理咨询师就像医生一样,能够把自己的病治好,而忽视了自己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改变。
愿意付费,首先来说,心理咨询是一种服务,是服务就要付费的,心理咨询师也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劳动所得;二是可以看出求助者改变自己的动机有多大;三是可以增加求助者的成长动力。
达不到这三个标准,来到心理咨询室的人,都不是求助者,可以称之为来访者。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那么心理出现了问题,就是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出现了问题。
如果把人脑比喻成一台机器,这台机器的运转模式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它的产品就是人的思想、信念。心理出现了问题,就是指导人的言行背后的信念出现了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信念里会有“必须、应该、不得不、没有办法”和“糟糕至极”“没有资格”等想法。
心理、道理与合理。对有心理问题的人,单纯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正是因为知道做不到才会有心理问题的产生,你给他讲了越多的道理,他越做不到,就会增加他的痛苦。
道理与心理是反着的,道理遵循的是减少增多原理,而心理遵循的是减多增少原理。比如对知识的掌握,是人脑的机能,就是一个心理问题,遵循的是减多增少原理,比如你掌握了一些知识,你讲的次数越多,你的掌握的知识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加的牢固。“说不出来做不到,讲不清楚做不好”,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合理情绪疗法,也就是情绪的abc理论。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