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

岁月静好,怕是一种祝福的词语,也是一种期待的语言。 

岁月,是我们在生活中度过的每一天,时间长了也就构成岁月。在我们,或长或短的日子里,静好是我们所能企盼和期望的。在我看来,岁月静好,静字尤为重要。人们所给予的祝福和期盼,重点就在于一个静字。静,虽好说,但却难悟,要在岁月中做到静实属不易。

曾看过,一篇《学会简单生活》的文章,方知我们生活的不易,并非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简单的生活。

 其实,对于生活,我们绝不是要彻底抵制物质,而是在物质保障足够的条件下,做到静。古人所说的知足常乐,也怕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古人说过知足常乐,可要践行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在生活中如果是:“饭疏食饮水”的生活状况,我想不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追求,这种生活状况,只有像颜回,宋濂这样的人才会追求。其实,并不用过多去解释颜回,宋濂因何会喜欢这样的生活状况,用宋濂自己“因心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不若人也!”来回答,是最好的答案。说穿了,他们并不是不想过上,手捧金碗口食珠玉的生活,因为他们的心静,所以才会追求精神上的高尚,所以,不太在意物质上的舒适。

在古代,多少文武状元,在时间和历史的长河中,并没给后人留下多少有用的东西,他们和他们的朝代在时间历史的长河中一道灰飞烟灭,留给他们的只是短暂的辉煌。恰恰相反,在生活中最少在科举考试中,屡次不中者倒是在文学上颇有建树,也为后人留下一笔财富颇丰的精神遗产。

或许,从某个角度看来,考个文武状元这是个光宗耀祖的事儿,也是显示荣耀门庭的事儿。正因为如此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才不遗余力的为考举举人而穷皓白首,不过,他还好毕竟考中了,发个短暂的疯实属正常,这个疯发完好歹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没有范进那么好的命运了。过程,我想大家也了解一二,孔乙己的结局大家也知道。

对于读书人而言,自古就有“学而优仕”之说,所以,从古至今中国大多数读书人至少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学而优仕。部分读书人是实现了“学而优仕”的目标,不过,还是有些读书人,在达不到学而优仕的目标时,猛一回头,著书立说却也是一道不错的选择。

文化的博大精深,全仗文人留下的千古文章,并不是靠那些屈指可数的文武状元。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道:“非宁静无以致远”,好一个静字,只有内心宁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这是诸葛亮的原话,后人,干脆将它简化为“宁静致远”。说穿了,宁静致远,静为首当。

一个被生活的繁华搞得心浮气躁的人,自然是静不下心来,也不可能致远。

看人家开个豪车,住个豪宅••••••自己也想一应俱全,我想,这大概算不上诸葛亮所说的内心宁静。与人争富,就是我们所说的攀比。人家有的你也想有,人家没有的你也想有。今天瞅瞅别人,明天看看别人,总觉得自己少点什么,心里总是空唠唠的。这么个比法,你的心始终无法安静下来,更别说是宁静。

宁静这个词的程度和意境自然要比安静深得多,安静可以是短暂的,没有声响的。但宁静可以是长久的,没有声响的,也可以在喧嚣中品尝一份独特的安静。

宁静,在一份喧嚣的物质纷扰中可以获得一份独特的安静,或者说是对待物质的一份从容。

只有内心宁静的人,对待物质的方法才是从容的,也才可能是得当的。中国有句话“人比人,气死人”。这句话主要是指在物质上和别人相比,比不过人家而自我生闷气。

今天听得最多的话就是:你家钱多,他家钱多。钱多本身也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看你怎样支配你的财富。如果,内心的宁静钱财的支配得当,我在想钱多也是一件好事。

只有内心的宁静,才能专心致力于某件事情。

  心静,是一种状态,它只是暂时使人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一旦,人从这种状态中复苏过来,平静的状态就会被打破。

静心,是一种境界,它使人处于一种长久的平静且又不平静的状态,静时则静,当然并不是一种静而不动的状态,而是静而思动。就像,冬天的草原,看似平静的枯黄下隐藏着春天的萌动,一旦,春季来临,这种萌动便会绚丽。就算,从这种状态中苏醒过来,也不见得这种长久被保持的状态,立马会被打破。相反,更会有一种大的意蕴出现。

宁静,应该指的就是静心,是一种不易或容易被察觉的境界。不易察觉,当然是指那些心气浮躁的人而言,这类人总很难品尝到静心的境界,因为,他的心还没真正静下来。如果说,他觉得自己的心静下来了,或许他把心静后短暂的状态理解为是一种境界。容易觉察,指的就是,那些在浮躁气氛中,依然能够自我保持静心的人。只有这类人,才能真正品尝和理解静心的境界。

闻一多,研究古文,能够做到“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大概就是这种境界。牛顿,能够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苹果落地现象中,反复静心研究,才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如果,不是静心,焉能有如此的成就。

诸葛亮还说:“非学无以成才,非才无以广志”,这里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静心修学,方能长才,静心修才方能增长才干。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可谓天赋神赐,可惜不能够静心修学而最终“泯然众人”,不可谓不让人叹息。《孙权劝学》中的吕蒙终得善劝,认真学习,方可“非复吴下阿蒙”,从中,可看出静心才是修学之基础,静不下心来,焉能成才。

有了才能还得静心增长才干,有些人,以为有才无需增长才干,一旦遇到点点挫折,便不肯再前行。有些人,静心不以才傲物,遇到挫折把它当做增长才干的路径,依然能够前行。

两相对比,一目了然。

宁静致远,重在一“静”字。能行多远,如何修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